今年四月开始,百度APP开启新一章“地球漫游计划”,联合公益组织无境深蓝开启“水下有什么”系列直播,第一场就吸引超过240万网友在线观看,收获大量点赞。
在直播里,我们通过水下无人机BW Space Pro,看到了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沉没的博物馆,南海的珊瑚种植区,摄制组都带我们一一领略。
随着科技发展,上能通天,下能入海已不再是幻想,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现如今,机器人也在探索的路上留下自己的身影,在人与水下世界的之间,水下机器人搭起了一座桥梁。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水下机器人的新闻屡见不鲜,水下机器人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搜索与救援、科学探索、勘探与设备检测以及消费级娱乐。
其实早在70年代末期,我国就提出了发展水下机器人的设想。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首创了我国第一台有缆遥控和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拉开了机器人进行水下探索的大幕。
四十多来,无数人将心血付诸于此,一直到2016年,我国水下机器人终于见到光明,迎来了一阵投资热。相关机构预测,今年年我国水下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超过500亿元,发展前景和潜力十分可观。
那么,为何如此多的企业和资本都青睐水下机器人呢?这主要因为它们所呈现出的广阔“水下蓝海”!
之所以说水下机器人潜力无穷,其价值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潜水运动、水下摄影等等消费场景日益增多,许多以海岛度假为主的旅游景点纷纷推出水下跟拍项目,由此催生了消费级水下无人机的使用。另一方面是水产养殖、管道检测、科学考察、水下救援等,依靠人力往往效率低下,而且不能准确完成目标,水下机器人与相关设备结合可以衍生出多种使用场景,这些企业级应用市场更加广阔,受到了投资市场的青睐。
但为什么,似乎很少在一般新闻里看到水下机器人的身影?
一方面,我国水下机器人产品技术够不够成熟,包括水下平衡、相关配套部件等等,都还比较欠缺。然而,费用昂贵的机器人真正应用,如果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很难让人满意。而且,许多能够应用机器人的领域,在应用方面并没有形成规模,水下机器人市场没有达到。以水产养殖为例,我国水产品产量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是山东、广州、江苏等,分别占13.5%,12.6%,11.6%,其他绝大部分地区多是个体户养殖,极少会应用水下机器人这一高成本投入的设备。因此,水下机器人的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或者说,还有很长的泳道要游。
另一方面,相对于对海洋探索的支持,很多政策把更多的目光投放在了天空和陆地方面,因此水下机器人在研发和应用上享受到的利好政策十分有限。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我国水下机器人企业需要依靠一些项目进行合作,因此,消费级市场很难打开,更难谈开拓。想向消费级市场进发,还需一定时间的检验与发酵,而且要一步步慢慢走,循序渐进。
对于水下机器人领域的企业来说,首要且必须的任务就是发展技术。技术是产品落地和推广的前提,把握好技术关,就是水下机器人下水的基础。
就水下机器人本身的特点来说,搜索范围小的问题还比较严重。实施搜救,有限的距离约在几十米,很难提升救援的效率。这方面,水下机器人研发可以结合声呐、雷达等通讯装置,提升搜寻范围,与此同时,还要推进水下定位系统升级,确保信息传输。
此外,海水或湖水的海藻、垃圾等浊物,会影响水下机器人的摄像头,使设备不能直观的将现场情况反映给指挥中心,而且,如果自然光较强,水本身的颜色也会影响摄像头观测。这对机器视觉的考验还是非常大的。所以,一个功能强大的水下机器人需要从机器视觉领域学习。
总而言之,在风口开启之时,水下机器人进入水下泳道,刚刚起航的新企业们,还是要沉下心来钻研技术,踏踏实实做好产品,未来才能将潜力化为动力,迎来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