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年以前,一个名叫皮埃尔·贾奎特·道兹的钟表匠,发明了一台名叫“笔者”的机械玩偶,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自动书写动作装置的发条机器人。赋予机器浪漫想象的梦就此开始。
200多年以后的今天,无数更为专业的写作工具层出不穷,能称为写作机器人的数不胜数。但它们能否代替人类进行思考、编译工作,依旧存在无数争议。
一、创作新闻的写作机器人
如今风头最盛的写作机器人名为Giiso,由深圳市智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推出,最初目的是作为AI辅助工具。
生产Giiso的这家公司成立于2013年,致力于“让写作更简单”的目标,获得清华科研团队,以智能语义、知识图谱、深度学习等技术基础,推出行业写作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媒体、金融、汽车、营销公关等领域,已获得无数机构参股投资。
这样一个没有实物的机器人,为什么能受到如此青睐?一方面原因是该产品是完全自主研发的产品,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和著作权,最吸引人的,还是其智能语义的识别度达到了92.67%,属中文领域同类方法中最高。
所以到了2019年9月,Giiso写作机器人全面升级,进入选、写、改、编、发全流程智能化阶段,人机协作“技能”再提升,机器人写作再掀热潮。
让我们看一下以“机器人”为词条,Giiso写出了什么。
二、写作机器人,写作还得靠真人
正如图中展示的那样,智能写作机器人首先创作的就是新闻稿件。
目前,AI写作主要用于新闻领域,并且只能创作出常规新闻。
最重要的一点是,写作机器人写的常规新闻看起来不错,语言流畅,紧跟时事,但是,这完全依托于前方记者提供的大量信息以及平台收集整理的信息,而Giiso的主要工作,其实是将信息汇总再加工。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写作机器人名声很大,但却极少有媒体使用,为什么已经发展了这么多年,却从未得以普及。
所以作为编辑工作者,新闻从业者,可以足够放心,人工智能远没有达到取代记者、专家的阶段。
三、机器人写诗,离我们还有多远
知乎专栏作者萧瑟在《当AI邂逅艺术:机器写诗综述》一文中,认为机器诗歌生成的工作,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
但在计算机诞生之前,就有好事者弄了个诗歌词语转盘,转到哪个词就记录下来,然后连起来形成一首“诗”。这种诗自然会出现类似“苹果吃姑娘,残红杀马特”,逻辑不通,不伦不类的句子。当然,也可能偶然搞出“小编写了个好新闻”这样的佳句。
这个套路叫做“word salad”——把各种词语像沙拉一样拌在一起,在有了计算机后,被引入进去,成为早期的机器诗歌生成方法。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造诗机器人迎来了春天。基于RNN语言模型的方法,将诗歌的整体内容,作为训练语料送给RNN语言模型进行训练。训练完成后,先给定一些初始内容,然后就可以按照语言模型输出的概率分布进行采样得到下一个词,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就产生完整的诗歌。
还记得几年前机器人写的诗吗?
现如今,机器诗人小冰早已出版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九歌、稻香老农等作诗机器人已经得到承认与实战应用。“谷臻小简”,一个能以闪电般速度读完几百万字并理解情绪的人工智能文学编辑,已经年年提名重要的AI阅读榜。小说家已经与机器写手展开深度学习的合作,陈楸帆与AI合写的短篇小说《恐惧机器》已经发表。甚至在抄袭的案件中,法院维护了机器人的著作权。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机器人作为作者,同人一样,也享受法律的保护。
华师大教授胡晓明先生说过,中国诗歌,很多都有套路可寻,如果根据人工智能获得的大数据及其变量,同时根据机器的自行参悟,从逻辑上说,在风格变化上,不难超过人类。
按照这样的说法, 机器人写诗和机器人写新闻是一样的,由科学家设定程序,仍旧需要专业的人员输入相关词语和语法规则,对机器人进行诗歌“教育”。
四、小结
纵观目前的写作机器人市场,大部分以应用型文章写作为主,更像是一种编程机器人,输入一些指令,得到一些结果。说他们真正具有思考的能力和逻辑,在未来的几年依旧是不合理的。
写作机器人拥有的思路是人类给予的,而真正的人类,其思想完全可以用天马行空来形容,人类的文学叫做“创作”,机器人却只能在有限的库存里编码有限的词句,因而只能称之为“制作”。
李白先生其实没必要生气,人工智能可以写诗,但是人类可以创造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