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设备。资料图片
说起手术机器人,还得从腹腔镜手术开始。因为传统的开放手术切口较大,微创的腹腔镜手术应运而生。腹腔镜的升级版就是手术机器人。这样的机器人更像是一个受医生控制的“机器臂”。病人被麻醉后,可移动的高清摄像机、操作器械等若干个机器臂,像医生的手一样深入患者体内,精细而灵活地分离、切割人体组织。医生并不直接接触病人,而是坐在旁边的操作台上,看着显示屏里病人患处的3D画面,控制做手术的“机器臂”,进而操作手术器械(如下图)。鉴于人体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医生需要根据现场情况,做出随机应变的处置。
医生操控机器人,有点像开车,也需要培训。一开始可能会有点手忙脚乱,但通过理论学习和不断操练,逐渐会变得得心应手。
操作达芬奇手术的医生都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和认证,医生需要经过专业考试获得证书方可操作。资料图片
手术机器人的优势显而易见:除了比医生裸眼看得更清楚之外,也更加精细、灵活,手术创口更小。北京和睦家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介绍说,以前,每台复杂的开放手术都要输血,现在几乎都不用,因为手术越来越微创,出血越来越少,病人也恢复得更快。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机械臂。资料图片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机器人。它的问世源于战地手术。美国直觉外科公司1996年推出了第一代手术机器人系统,并开始商业化生产。2014年,第四代达芬奇系统推出。尽管价格高昂,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和推广却非常迅猛。据统计,截止到2017年6月30日,全球有4100多台达芬奇系统投入使用,其中2703台在美国、698台在欧洲、538台在亚洲。自2000年以来,达芬奇系统已经完成了400余万例微创手术,全球每隔42秒钟就会启动一台由达芬奇系统主刀的手术。对于某些较复杂的手术,比如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机器人手术已经占到了美国此类手术总量的90%。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拥有可转腕手术器械,它的活动范围远大于人手。资料图片
这样的手术机器人听起来已经够酷,但并不是终极目标。因为目前的手术机器人还不具备诊治疾病和临床决策的能力,因此,它还谈不上太智能,提升和完善的空间也很大。它的“神通”仍需要借助医生的操控来实现。
现在,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其中医疗领域备受关注。目前来看,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研制的“沃森”机器人可以说是医疗界最智能的机器人了,它可以通过海量的医疗资料进行自我学习,并根据疾病的情况为医生提供符合循证医学的一些证据,帮助医生做出治疗决策。然而,沃森也存在很大缺陷,许多机器学习解决方案还不足以支持复杂临床决策,因为这需要更复杂的思维过程,和下围棋不太一样。对于复杂性更高的手术来说,完全的智能手术机器人,离我们似乎就更远了。
达芬奇机器人让医生拥有与开放直视效果一致的手术视野。高分辨率的立体腔镜提供放大10—15倍的高清三维图像,降低了错误的发生率。资料图片
“未来,当然有这个可能性。”朱刚认为,未来的手术机器人完全有可能把外科医生更大程度地解放出来,让他们受到的体能挑战更小一些。而且,微创手术也可以更大程度地远离刀光血影,让接受治疗的患者变得更轻松。
是让手术机器人还是让医生来做手术呢?未来也许会成为一个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