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儿叙欢
音乐的狂流的海水一阵阵的袭来
愿任水在风中飘荡
我看见池塘里的睡莲
那生长的紫薇和高耸的松树
弹指间花开花落
远处在天地之间"
这首名为《睡莲》的“诗”,是2017年年底在北京举办的一场有关人工智能与文学创造的专题研讨会上,主办方展示的机器人作品。
研讨会由出版机构、文学评论机构联合主办,相关文学评论家、诗人和科学家出席,“谁在为小冰疯狂打CALL?”的主标题透露出与会方对机器人写“诗”的积极乐观。
这位机器人诗人“小冰”早些时候曾因出版“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机器人写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而名噪一时。
诗歌一直以来是人类发挥创造的领地,因其关乎人类的情感和灵魂,也只有极少数的优秀分子才能有所成就。而当机器人开始写诗的消息传来,很多人想知道,它们写的“诗”,是否会打动人类,走进灵魂?还是会带来出版业的另一个经济机遇?
机器人出版了诗集
12月19日举办的这场研讨会,因为机器人“小冰”而起。
2017年5月,“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正式出版。出版方称,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机器人写的诗集。
“小冰”是微软研发的第四代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在给《阳光失了玻璃窗》作序时说:“‘小冰’是一个聊天机器人,但不仅仅是一个聊天机器人。人工智能创造的产物(如‘小冰’的诗歌与歌曲),须能成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作品,而不仅仅是某种技术中间状态的成果。”
微软专家介绍,“小冰”在对1920年后519位现当代诗人、上千首诗反复学习1万次后写成诗歌。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市场及公关总监徐元春介绍,“小冰”用每6分钟的时间学习一遍所有诗人的作品,每6分钟做一次迭代,经过100个小时之后,就基本具有写诗的能力了。而人类完成同样的学习,则大约需要100年。据称,“小冰”诗歌学习过程,与人类学习创作过程非常相似,通过反复学习产生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受某个灵感“激发”,由此写出诗歌。
据了解,《阳光失了玻璃窗》是在数万余首诗中挑出139首出版的。微软方面称,“小冰”的诗歌“写作”始于2016年。此后为了测试其诗歌水平,微软研究团队用了27个化名,在报刊和多个网络社区诗歌讨论区中发布其作品,没有人发现作者是个机器人。
诗歌能否复制组合?
在12月19日的研讨会上,“小冰”赢得了与会者的溢美之词,评论家杨庆祥说,自己在一个月前看到《青年文学》杂志上发表的“小冰”的诗后,认为这是“最新的诗”,感到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此前,在《阳光失了玻璃窗》发布会现场,嘉宾、出版社和微软方面也几乎都一致性地对“小冰”的诗予以好评。
有参与过主办方发布会的媒体也报道,一些读者认为,“小冰”的“诗”“美哭了”。
不过,更多读者和诗人则态度相反。
“机器人将诗歌常用字拼接在一起,组成一段生涩难懂的句子就叫诗吗?”——一位读者发问。
“写得很差,令人生厌的油腔滑调。东一句西一句在表面打转,缺乏内在的抒情逻辑。”诗人于坚在《阳光失了玻璃窗》出版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评价机器人“小冰”的作品,。在他看来,小冰的“写作”充其量不过语言游戏。“设计者利用了汉语本身的诗性,汉语修辞确实会产生一些陌生化的效果。但设计者对诗的理解是业余诗歌朗诵会的水平。”
“他们的墓碑时候/我静悄悄的顺着太阳一样/把全世界从没有了解的开始/有人说我的思想他们的墓碑时候/你为甚在梦中做梦/用别人的心/又看到了好梦月”——这是《阳光失了玻璃窗》中一首名为《用别人的心》的“作品”。结集出版的139首“诗”中,太阳、小鸟、沙滩和老槐树等意象,在诗集中反复出现。
诗集策划董鹏承认,“小冰”的部分诗歌可能读起来会感到有重复。出版的诗歌并没有经过润色改动,此举的初衷是“让人工智能100%的原生态的呈现在大家面前”。
机器关乎灵魂还是腰包?
实际上,在研讨会上,即便是对人工智能“写诗”持积极乐观态度的人士也意识到“小冰”作品的质量问题。不过,他们认为:
“小冰写诗,或者说AI创作,染指人类自诩为独有的领域,这还只是开始,远不是结束。开始时可能不成熟、幼稚,引发潮水般的嘲笑,经历的时间可能会很长,过程也极尽曲折,但正如人类的历史和生命的进程,会不断提速,然后呼地一下,就超过去了。AI也会这样,虽然她诞生于人类之创造性,她能不能具有创造性,现在被很多人怀疑着;可是一旦她具有了创造性,达到和人类并驾齐驱的程度,可能会需要很长很长一段时间,但完成超车却只在眨眼之间,快到超出我们的想象。”
“文学创作是有规律性、有被分析的一面,但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未来需为这样一类写作建立一套全新的评价标准。”诗评人秦晓宇认为,“诗人诗歌中是有其经历、追忆、愿景等的,这些浓缩在诗歌文本字里行间,构成极大的魅力。计算机创作的文本固然花团锦簇,但任何来自作者情感、记忆、自我矛盾等都被切断了。”
“写诗难道不就是一种有情感的创作吗?现在机器人也可以完成了。”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则一贯对科技高速发展表示警惕。他提醒考虑人工智能发展的伦理困境。
不过,在现阶段,对机器人“小冰”“作品”的讨论仍局限在技术和实用层面,而对机器人“诗作”能否关照人类灵魂等问题的讨论少见而且显得为时过早。即使在12月19日的研讨会上,与会者十分看好人工智能文学创作,但他们仍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讨论了人工智能可能给出版行业带来的经济机遇,并为此期待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