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人机大战的价值与意义并不大。它能说明什么问题,人类老师该淘汰了,还是学生的考试能力在机器人的帮助下变得越来越好了?
智能时代,人类最不需要的就是借助智能工具,让自己获得更强大的旧时代技能。最近,在河南郑州举行的国内首场教学人机大战,即是这样的例子。
机器人打败教师意义并没那么大
这场教学人机大战中,比拼的是人类教师更擅长教学,还是智能机器人更擅长教学,其方式是通过四天时间,人类教师和机器人分别为参与比赛的78名初中学生,对其数学进行有针对性和集中性的教学辅导,最后通过对比学生的考试成绩,来比较谁的教学效果更好。
最终的结果显示,通过智能机器人教学的学生,在最核心的平均提分上以36.13分打败人类教师教学组的26.18分,最大提分和最小提分两项上,机器组也分别高出真人组5分和4分。
虽然结果显示,智能机器人的教学获得了胜利。但在我看来,这样的比赛,价值与意义都并不大。它能说明什么问题,人类老师该淘汰了,还是学生的考试能力在机器人的帮助下变得越来越好了?
如果说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那么肯定不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能力为目的。就拿上述的案例来说,初中学生的数学测试,无非就是比谁能更快更准确地解答基本的代数题或几何题。但在智能时代,类似的计算能力问题,是无需我们去掌握的,这些由机器代劳就行了。
机器人缺乏培养创造力的能力
或许某些基础知识,我们仍然需要掌握,但并不需要像过去一样,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和掌握这些内容,尤其是那些将来注定可以由机器替代完成的事,比如重复性、程式化或是仅拼记忆能力等之类的技能。
也就是说,人类的教育方式需要进行变革,减少类似的课程内容,转而更注重启发式教育,以激发或培养人类的创新、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方面能力的获得,恐怕恰恰是现在智能教育机器人所缺乏的,却是人类教师所独有的技能。
智能机器人或许可以更好地评测一个学生在不同方面的技能水平,可以聚集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算法和数据,可以知道哪些更适合学生练习、掌握,但却不能教育学生如何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方式。相反,死记硬背、机械式训练和条条框框只会窒息学生的创意源头和灵感来源。
科幻作家、雨果奖得主郝景芳说:“很显然,我们需要去重视那些重复性标准化的工作所不能够覆盖的领域。包括创造性、情感交流、审美、艺术能力,还有我们的综合理解能力、我们把很多碎片连成一个故事这样的讲述能力,我们的体验。所有这些在我们看来非常不可靠的东西,其实往往是人类智能非常独特的能力。”
此外,还包括对于复杂问题的综合判断、决策能力,尤其是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是未来人类所需要掌握的技能。其中的融合能力,既包括多种领域、行业的技能,也包括跨学科、跨领域的思维融合。这是智能时代,对人类必然的要求。
以上这些才是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最有价值、最值得培养和学习的技能。
机器人只能在教育中扮演协助型角色
当然,智能机器人也并非毫无用处,但其角色,只能是辅助性、协助型的角色。比如,智能机器人可以帮助人类实现更公平的教育环境,可以实现某种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让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发展,最大地发挥其效能和价值。
又或者,在某些领域,人类可以以机器为师,借助机器人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从中获取解决问题、开拓创新的新思维和新逻辑。正如柯洁在与AlphaGo大战之后表示的,AlphaGo帮助他打开了围棋的新世界。在其他领域,也同样存在这样的可能。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的关键要素,恐怕并不在于机器人的“超级”能力,而在于人的想象力和创新性。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使得人类可以触类旁通,并不断产生出新的想法,甚至是疯狂的想法。正是这些“疯狂”的想法,不断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成为人类不断开创新世界的钥匙。保持并拥有创造这些想法的能力,就是智能时代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