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发现有一类问题在百度搜索引擎上频繁出现,「肚子疼、冒汗或者浑身痒怎么回事?」,医疗咨询问题非常多,治疗方案更是良莠不齐,搜索引擎的前一二十页呈现的搜索结果并不令他满意。「搜索引擎上老百姓搜集医疗信息的特别多,而解决方案非常非常不好。但换个角度来说,这同时又是很有潜力,是值得去做的事情。」由此,他找到了那个创业的机会窗口,此时的技术储备也已完成,辞职创业几乎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其实,早在 2010 年张超就有了创业的念头,那时的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多媒体搜索实验室当研究助理。「如果不是创业,我是不打算回国的。」
2015 年,康夫子科技成立,最初的方向是从孕妇群体切入做饮食营养的知识图谱。不过,他们走了一段「弯路」。虽然营养需求方面的用户黏性很高,但这并非是大多数人基本的需求痛点,在实际操作中的收效甚微。刚需不强导致康夫子团队开始探索转型路径,最后确定从需求更加刚性的医疗做起,前后用了一年时间。
去年 3 月,康夫子开始打造全科机器人医生,并向 B 端客户提供医疗人工智能技术、知识和数据,通过「AI+数据」的方式提升医疗行业的效率和体验。 张超向雷锋网新智造介绍,打造一个全科机器人医生需要四步。
首先,构建一个完善的知识图谱。先教会计算机在阅读海量文本后,自动给出描述某种知识的书写规律,并进行大规模的知识自动抽取(Information Extraction)。目前,康夫子系统的知识图谱已经覆盖了三千多种常见病,共五千种症状,外加体征、检查检验、用药和病史等数十个维度,累计近千万条知识。
有了知识图谱之后,就进入到智能诊断阶段。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让计算机具备推理能力,一是判断多种症状综合下和疾病之间的权重,配合诊断模型,提升诊断的命中率。二是要将患者描述的通俗语句转换成专业术语,如「拉肚子」,其中一种诊断结果是「腹泻」。
这又涉及到第三步,语义理解的部分,将患者语言与医学专业术语建立关联。张超告诉雷锋网新智造,现在康夫子系统的语义理解功能能准确理解 90% 的通俗语句。
最后一步是人机能够进行对话交互。这一功能康夫子团队做出来还不足两月,先版也还在研发当中,他们希望计算机通过不断学习,达到可以像真人专家问诊的效果。
据了解,全科机器人医生背后的技术团队大多来自 BAT 人工智能从业人员,团队成员平均有 4-5 年的工作经验。除了创始人张超百度出身外,另两位合伙人栗晓华和张冲也曾是百度一员。栗晓华毕业于剑桥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曾在百度从事框计算需求识别等业务研发。CTO 张冲是前百度高级研发工程师,拥有丰富的架构和工程开发经验。
从左至右依次为栗晓华、张冲和张超
去年 10 月,百度也推出了医疗大脑,不过,张超曾在雷锋网硬创公开课做了对比:虽然它与康夫子医疗大脑在某些方面有着相同之处,都致力于辅助网民提供医疗信息服务,但也存在不同之处。在数据维度,百度医疗大脑数据来自百度医生 APP 上医患之间交流数据,而康夫子医疗大脑定位在医疗级产品,知识图谱构建数据来自权威的医疗文献和电子病历数据。另一方面,在做事的方式上,张超表示也存在着诸多不同。他们作为一家初创型公司,会选择更适合其发展的路径。
据张超介绍,康夫子的业务模式主要是向 B 端公司提供服务。他们将病历结构化和临床辅助等技术与医疗信息化公司合作,通过他们服务医生群体;同时也将机器人医生系统提供给移动医疗公司,为患者和 B 端医疗机构提供高效服务,优化医疗体验。而直接面向 C 端用户的产品有诸多难点,康夫子暂不会涉及。
目前,康夫子对 B 端客户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医药电商、挂号平台和三甲医院等。张超透露,B 端客户现在做推广的有十几家「体量不小」的公司。其中有两家是大型医疗公司,康夫子通过他们会服务上百家医院;在移动医疗上,他们服务了搜狗名医、健客医生以及有挂号机器人导诊需求的合作方;他们还和某些医院单独签约,提供预问诊服务系统;此外,他们会服务一些地方性政府的卫计委部门,提供数据清洗和数据加工服务。在未来一到三年,他希望康夫子能服务全国上千家医院。
从创业初期的 5 人团队遭遇客户质疑,到现在积极配合他们提供数据,康夫子的发展愈加顺利。目前,康夫子的目标是打造出更完善的机器人全科医生,增大医疗资源供给。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能帮助到更多人,张超的成就感溢于言表。
张超告说康夫子团队今年上半年的重点式打磨产品,下半年会进一步拓展市场,除了服务医院,他们打算向一些在线医疗公司、医药企业和保险行业提供服务。对于今年的营收,他做了三四百万元的保守预估。人员方面,康夫子团队有 20 人左右,今年预计会扩张到 30 人。此外,张超透露,康夫子即将完成上千万元 A 轮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