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中既包括以Wealthfront、Betterment、Personal Capital为代表的独立机器人投顾公司推出的产品,也包括以嘉信智能投资组合、贝莱Future dvisor、德银Anlage Finder为代表的依托传统金融机构的机器人投顾业务。
相比之下,中国的机器人投顾之路却颇为坎坷。年初才刚在国内“热闹”起来的新概念还没来得及被大众所接受,便陷入了发展僵局。目前,国内该领域的初创公司屈指可数且规模尚小,而大型金融机构对机器人投顾的关注和投入也并不算多。
作为这几年海外财富管理市场快速崛起的新势力,机器人投顾业务为何在国内发展缓慢?与P2P、众筹等其他“舶来品”相比,为何机器人投顾领域的初创公司不仅数量少、规模小,其影响力也远不及美国的Wealthfront等?
“标签”的变迁
1.智能理财
近年来,随着全民理财意识的觉醒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线上财富管理市场日益蓬勃,一大批汇集了各类理财产品的“理财超市”、“一站式理财平台”也应运而生。
所以,从去年开始已经有不少平台提出智能理财的概念,即基于对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通过一系列智能算法为投资者“量身定做”更理性、客观、全面的理财服务。
但那时提到的智能理财更像是一种增值服务、一种理财理念,而非独立的产品。一方面为了帮助用户在海量的金融产品中快速筛选出适合自己的,另一方面也是希望用此增值服务提升用户粘性。
2.机器人投顾
今年3月,AlphaGo人机大战让机器人、人工智能成为了“爆款”词,更重要的是,直译于Robo-Advisor的机器人投顾业务在美国已成为财富管理行业重要的一个细分领域,它有独特的商业模式和业务特点。
以海外相对成熟的机器人投顾业务来看,它根据个人投资者提供的风险承受水平、收益目标以及风格偏好等要求,运用一系列智能算法及投资组合优化等理论模型,为用户提供最终的投资参考,并根据市场的动态对资产配置再平衡提供建议。
所以,这里包括几个常见的功能:用户信息评价,投资组合构建,后续跟踪以及动态再平衡等。并且,它既要理解投资者的主动需求,同时又在量化投资策略上拥有丰富的储备。此外,在海外市场,机器人投顾的投资标的主要为各类ETF。
但国内的机器人投顾产品形态更为多样化,有的以境外ETF为投资标的,有的则针对A股市场甚至个股,还有的把各种标准、非标准的金融产品统统都纳入进来,具有代表性的初创公司包括弥财、蓝海财富、资配易等。
3.数字化资产配置
但在国内,大多数用户容易把“投顾”跟“证券投资咨询顾问”划上等号,而投顾牌照又尚未放开。所以,为了避免上述歧义,一些机构开始用数字化资产配置来替代机器人投顾或智能投顾的说法。
相比前两个标签,数字化资产配置的表述似乎更加朴实和明确。其实,这本质上就是一种具有低成本、高效率、智能化的投资工具,不过它利用了各种数据、算法以实现个性化、分散化、长期且稳健的资产配置。
包括百度金融、京东金融、蚂蚁金服、陆金所等互联网金融巨头都有计划推出相关产品,其本质更像是对既有线上财富管理业务的智能化升级,在原有财富管理业务上延伸出某个产品或叠加某种功能。
四大障碍
为何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机器人投顾在中国的“标签”几经变迁?而与美国不同,中国该领域的初创公司为何寥寥无几,甚至连最早探路的几家初创公司也都渐渐没了声响?原因在于以下四方面障碍。
1.资质
尽管机器人投顾与传统投资顾问在运作模式上有很大区别,但它的主要功能仍然是为用户提供投资建议。因此,在美国,机器人投顾与传统投资顾问一样,受到《1940年投资顾问法》(Investment Advisers Act of 1940)的约束,并接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监管。
根据该法,仅通过网络开展业务的投资顾问公司,无论管理资产规模大小,都必须成为SEC的注册投资顾问(Register Investment Advisor)。比如美国的两大机器人投顾:Wealthfront和Betterment,它们都是在SEC下注册的投资顾问。
但在中国,首先,投顾牌照尚未放开。其次,投顾与资管两块业务牌照是分开管理的,适用不同的法律法规。再者,我国资管行业(券商、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的监管主体不同,它们在市场准入、投资范围、业务规范、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
资质的问题也会直接影响到操作层面。假设没有上述牌照或缺少其一就没法实现资产管理和理财服务一体化,那么该产品就只能提供资产配置建议而不能实现自动化交易,前述海外机器人投顾业务的几个常见功能也就很难实现。
2.资产
美国的机器人投顾主要是针对ETF提供配置服务,该市场的崛起与美国品类丰富、规模巨大的ETF市场不无关系。截至2015年末,美国市场发行了270只ETF,管理资产规模累计2.15万亿美元,覆盖数千种资产类别。
研发机器人投顾产品的人士告诉记者,适合的标的需具备流动性好、透明度高、管理费低且具有市场代表性等特点。此外,还要考虑到资产类别和区域的关联与配置,因为财富管理收益的约80%应该来自于资产配置优化,而非选股决策。
以此标准来看,国内符合要求的资产非常有限,所以在机器人投顾“本土化”的的过程中,相关产品还加入了个股、债券、P2P,以及一些另类资产作为投资标的,但这不仅加大产品本身的风险,这些标的的规模也导致该产品难以做大。
3.用户
从海外机器人投顾业务的发展来看,它主要是针对个人用户,希望用科技手段降低大众的理财成本、提升效率、分散风险,但在流量日益昂贵的中国市场,初创公司要想以此切入个人理财业务变得难上加难。
而在投资理念方面,海外机器人投顾业务的核心理念是追求长期的稳健回报,都是基于十年、二十年的财务规划,而非短期涨跌。但目前中国的个人投资者缺乏对长线投资、资产配置的理念。
并且,国内大多数机器人投顾产品的投资标的都是资本市场产品,没有保底收益,需要风险自担,对于习惯了保本保收益的中国投资者来说,要打破这一惯性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4.盈利
前面三点障碍直接导致了机器人投顾业务在国内起步晚、发展慢、规模小。此外,该领域初创公司要克服的另一关键问题在于盈利。如果缺少有效的盈利模式,初创公司面临的压力要远大于成熟企业。
在美国,该业务的费率也并不高,机器人投顾的两大行业巨头Wealthfront和Betterment对用户收取的平台费用都压低到了0.25%上下的水平。而嘉信理财则利用平台优势实现了零平台费用的运营模式,进一步压低用户的成本费用。
尽管实行低价策略,但因为有规模支撑,这几家机器人投顾产品都保证了自己的商业可持续性。以嘉信理财的机器人投顾产品为例,2015年3月上线至今已有超过53亿美元的资产管理规模,虽然零费率但衍伸的附加值却相当可观。
但显然,国内涉足机器人投顾业务的初创公司很难以量补价。眼下,线上流量资源正向着行业“巨头”快速聚拢,中小型公司尤其是初创企业将越来越难以涉足C端(个人用户)市场。
出路何在
尽管机器人投顾业务在国内发展面临种种障碍,但也并不意味着初创公司在该领域完全没有机会。
首先要明白一个大趋势在于,叫机器人投顾也好、数字化资产配置也罢,作为一种“去人工化”的服务、产品、工具,它大大降低了理财服务的成本,这让更多的大众投资者有机会分享过去仅提供给私人银行客户的投资策略和理财服务。
它将逐渐成为财富管理业务的一个标配,成为抢占未来财富管理“长尾市场”的重要砝码。目前,不少传统金融机构、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互联网金融巨头等都开始开发此类业务。
而最早涉足该领域的一些初创公司则可以利用自己已有的技术与上述有资质或资源的机构合作,放弃竞争激烈且监管严格的C端理财市场,转而为B端(机构客户)提供服务。
“我们公司将以ToB(机构客户)的形式与有资质的金融机构合作,欢迎垂询。”某机器人投顾领域的初创公司CEO已经在他的朋友圈里打了一个月的广告,这家以个人客户理财服务起家的公司如今转型开始为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而另一家提供数字化资产配置方案的公司,更从一开始便放弃了直接对接C端用户的个人理财市场,转而布局了B端服务市场,与携程、商智、施罗德投资、德意志银行等机构合作。
目前来看,短期内,有资质的、有客户的、有技术的机构一起合作可能是国内机器人投顾业务最可行的破局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