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没有庞大的躯干,却有着一对可多维度转动的灵活机器臂;它没装GPS,却能凭借影像导航,在患者体内精准植入假体帮助恢复关节功能,为骨伤患者带来快速治愈疾病的希望。上海观察记者今日获悉,国内首台全进口骨科手术机器人MAKO plasty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落户且完成安装调试,这意味着,该院将进一步完善现有复合手术室功能,为患者带来更佳治疗效果。
术前模拟:虚拟手术结果确保患者安全
如今,机器人手术早已不再是令人陌生的概念,然而大多用于腔镜手术等运用中。据悉,市六医院此次引入的骨科关节手术机器人与达芬奇机器人等工作状态截然不同。“它包括精确性极高的RIO机械臂系统和创新性髋膝关节假体系统,二者结合突破传统工具限制,可用微创手术方式对每位患者进行个性化设计,进行特异性假体置换,恢复自然髋关节和膝关节。”副院长、骨科专家张长青介绍。
这台机器人的功能之一主要针对早到中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允许医生术中实时调整膝关节力线和软组织平衡,并通过微创方式保留更多骨质和组织,使得患者恢复更快;另一强项为髋关节置换手术,它可通过机械臂精确限定关节锉进入的深度,并指导方向和角度,从而保证手术的精确和安全。
“Mako从原理上来说是一个半主动系统,医生依靠患者的术前CT扫描数据,在尚未做切口之前就可得出虚拟的最终手术结果,从而进行术前的微调,不会给患者带来不利的后果。”张长青告诉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
精准截骨:患者术后一天即可下地
在许多人印象中,手术要找经验丰富的医生才有保障,但有时,经验再丰富的医生也比不上机器人的精准。
有数据显示,单髁置换手术目前占英美膝关节置换手术量的8%至10%,对于单纯的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而言,单髁置换术相较于全膝置换术具有更好的术后功能、本体感觉和步态,术后恢复更快,失血量更少。但是,传统单髁置换手术失败率高于成熟的全膝置换术,假体位置不良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假体植入的精确度和可重复性对于延长单髁假体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此次引入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便能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就截骨这一环节而言,机器人可应用3D视图技术,精确计划假体大小并限定截骨范围,在最大限度上保留了患者自身的骨头,使其在术后获得更自然的恢复体验。5至8厘米的创口大大减少了患者的创伤和出血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灵活的机械手臂缩短了手术时间,“患者术后一天即可下地进行康复训练,极大程度上保证了生活质量。”骨科行政副主任、关节外科主任张先龙介绍。
那么,未来骨科手术是否都可以通过机器人来取代?张长青表示,目前全球范围内骨科机器人都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过于复杂危险的手术暂时还不能做。“所以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引进,而是希望我们自己可以有发展、有突破。”张先龙说,围绕手术机器人的一系列培训已经展开,与现有传统手术技术相结合。“医生不仅能熟练操纵机器设备,更重要的是可适应导航,达到人机合一的最佳效果惠及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