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efox浏览器1.0版发布。这个名字参考了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部和中国西南部的一种“猫熊”——小熊猫。发布首日下载量就超过100万,前十天下载量高达1,000万,一年后更新至Firefox1.5时,下载量突破1亿。2015年11月3日,该浏览器发布了最新版本Firefox42.0。
11月10日,1981年
松下(Panasonic)推出了TheLink手提电脑,有键盘但不带显示屏。该产品可将电视机作为外接显示器,还能通过拨号上网与主机相连。其大小为9英寸x4英寸,重21盎司,售价600美元。
11月11日,1997年
IBM公司发布了第一块大容量PC机硬盘,采用了一种名为巨磁阻(GMR)头的新型突破性技术,使得硬盘进一步微型化。200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授予了在1988年发现巨磁阻效应的艾尔伯·费尔(AlbertFert)和彼得·格林贝格(PeterGrünberg)。

11月12日,1936年
阿兰·图灵(AlanTuring)向伦敦数学学会提交了自己的论文《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上的应用》。在该论文中,图灵描绘了通用计算机(UniversalMachine,即后来所谓的“图灵机”):一种理想化的计算设备,能够执行任何以算法来指导的数学计算。
在《美国计算机学会通讯》与2014年1月发表的《计算机并非图灵发明》(Actually,TuringDidNotInventtheComputer)一文中,历史学家托马斯·黑格(ThomasHaigh)挑战了这一日渐盛行的观点——图灵“发明了计算机”,写道“这种简短的表述不正确。”
应该采用更长一点的表述——将“科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更准确的说是“计算机工程”)并列起来,或者用黑格的话说,理论vs.实践:
我们想要相信驱动上世纪40年代末电脑项目的是对于实现通用“图灵机”的渴望,这反映出一种更广泛的倾向,即大家都觉得计算技术总体上是受到理论计算机科学的驱动。以此类推,如果图灵发明了计算机科学(这种观念本身就有点过度简单化),那么发明计算机的就一定是他发明的。按照这种观点,计算机只不过是完成了通用“图灵机”所体现的基本理论想法——是通用设备并存储着可交换的数据和指令……
对于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计算机诞生,如果只将其视为逻辑概念的体现,而忽视其创造者在面对有限的资源及未经验证的技术时所做的取舍,就等于抽离了其历史和发展所需的信息。电子工程的进步,尤其是存储技术方面的进步,为电脑诞生创造了环境。在这些进步的前提下,存储电子化指令的高速数字计算机才得以逐渐从想象化为现实。反过来,对这些设备最佳设计的思考进一步推动了元件技术和工程方法的发展进步。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通用“图灵机”的精简就吸引了理论学家们的注意,因为它剥离了构建真正的计算机的复杂性,并且让可计算性问题与设计和工程问题脱钩。这对于计算理论学家来说,在技术方面和社会学方面都极为有用。然而矛盾的是,全世界似乎越来越倾向于将计算机起源归于一种被精确采用的数学抽象概念,因为这样就掩盖了让真正电脑得以运行所需的所有构架和工程方面的琐碎问题。对理论学家来说,硬件和软件是可更换的,但在历史学家看来可并非如此。
11月15日,1971年
《电子新闻》(ElectronicNews)的一则广告第一次公开提到了一款4位中央处理器(CPU)——英特尔4004,昭告了“集成电子领域新时代”的到来。这是第一款通用可编程微型处理器。遵循所谓的“摩尔定律”,自那以来微型处理器性能方面的持续提升几乎已经完全淘汰了其他形式的计算机硬件,从最小的嵌入式系统、智能手机到最大的超级计算机,都或多或少地用到微型处理器。2010年10月15日,费德里科·费金(FedericoFaggin)、特德·霍夫(TedHoff)和斯坦利·马泽尔(StanleyMazor)因在4004芯片上所做的开拓性工作被奥巴马总统授予美国国家技术创新奖。
11月15日,1972年
1972年,IBM数据处理部门推出了IBM医疗支持心电图分析程序,一个面向心脏病专家的计算机程序。大约40年后,《华尔街日报》报道了IBM沃森(Watson)的首例商业应用,健康保险巨头维朋(WellPoint)用它来向医生提供一些治疗和诊断方面的建议:“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开发能够为医生提供建议的计算机,但没有受到太多关注。不过,现在医疗保健产业正承受前所未有的数字化压力。与此同时,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收入越来越与服务质量挂钩,至少部分与之挂钩。”2015年9月,IBM位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的沃森健康全球总部正式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