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成了业界热词,人们期待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能叠加出截然不同的全新体验。在中科源码(成都)服务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许祯发看来,这一技术还处于验证期和突破期,“如果按人的成长周期来算,还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可以接受事物,但还不具备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在通用人工智能时代还未完全到来之时,如何找到综合解决方案来填位补空?服务机器人又如何最大程度提供助力?近日,记者来到中科源码寻找答案。
形成“机器人小集群”
在中科源码展示厅,有一个约20厘米×15厘米的“方盒子”,里面装着中科源码的核心技术。
不要小瞧这4厘米的厚度,轻薄瘦身之后的四向穿梭车变得更加节能,也将直接降低立体仓库货架的制作成本,为企业生产降本增效。
许祯发将这样的模式称为“1+0.5”创新模式,即在原有的成熟技术上稍做技术整合,便能收获一款实用性很高的微创新产品。“我们不会执着于从‘0’到‘1’的原研,而更追求‘0.5’的性价比,这‘0.5’可能称不上迭代,但能很好地服务于生产生活。”许祯发说。
让创意落地,让创新“有用”,是中科源码的行事准则。
在太平洋保险的高端养老场所,中科源码推出的机器人“洋洋”工作着。作为陪护机器人,“洋洋”可以通过数字人技术,“扮演”老人的亲戚朋友陪老人聊天,还可以随时提供安全监护,当老人遇到突发情况,就会及时报警。
“这还远远不够!”许祯发意识到了发展的必要性,但也指出了对于发展路径的思考,“养老领域的服务机器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在机器人还不具备泛化能力的时候,我们需要推出过渡产品。”
今年8月举行的世界机器人大会,“洋洋”2.0就将亮相。在智能床等中间设备的互动下,“洋洋”2.0能为老人提供辅助翻身、按摩等服务。
当大家都在关注机器人如何展示酷炫本领时,许祯发将冷静的目光投向了这次技术革新,“人工智能带来的应该是产业链的复兴,而不是只把一个机器人做得多好,为场景提供更合理的综合解决方案才是未来最大的出路。”
在全国各大城市围绕人工智能纷纷布局时,许祯发认为,秉持“实用主义”也应该是成都错峰发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