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不仅能扭秧歌、跑马拉松,还能炒菜做饭、照顾老人……“具身智能”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机器人养老”成为全国两会会场内外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机器人养老靠谱吗?它能否进入寻常百姓家?在大众新闻的话题互动中,这类问题受到不少网友关注。记者采访代表委员和专家,为网友答疑解惑。
卢林代表:康复机器人已应用于临床
“前段时间,曾有一家机器人公司来我们养老院调研。机器人的出现,为养老服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青岛福彩养老院副院长孙倩倩说,今年养老院计划装备智慧化监测仪、送药机器人、防跌倒报警器等。
“智能辅助器具,包括康复机器人等,目前已经应用于临床,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和康复进展,帮助医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东院保健神经内科主任卢林代表说。
卢林认为,包括康复机器人、智能假肢等在内的高质量辅助器具,对于提高残障人士和老年人生活质量非常重要,政府应加强规划引导,明确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等。建议对购买智能辅助器具的消费者,尤其是残障人士和老年人,给予一定的购买补贴,提高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施乾平委员:以市场需求牵引养老机器人产业发展
德迈国际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施乾平委员注意到,我国养老是“9073”的格局,即约90%老人居家养老,7%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入住机构养老。“目前,养老机构、医院等对机器人有更多探索,但随着时间推移,智能机器人应当走进社区、家庭,成为传统亲情养老的重要补充。”
目前,山东的机器人产业已经具备一定基础,成长起一批机器人制造企业。去年,山东印发了促进开云入口网页版 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基本进入开云入口网页版 强省序列。施乾平认为,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发力,加快开云入口网页版 技术供给和场景需求对接,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加快算力、算法、数据等研发攻关,畅通产学研各个环节,以市场需求牵引养老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
程萍代表:帮助老年人跨越“科技恐惧”
山东文康(临沂)律师事务所主任程萍代表在调研中发现,近两年,部分养老院引入了可以下棋的机器人,很好地缓解了老人的孤独感。一些机器人还可以辅助监测老人的健康数据,为其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健康管理和指导。
程萍认为,养老机器人走进寻常百姓家,仍面临一些短板。首先,高端机器人研发及生产成本较高,销售价格超出普通家庭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是交互短板,机器人难以识别方言指令、应对突发状况,情感交互停留在程式化应答层面。
程萍认为,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机器人研发、制造、使用全过程纳入法律保护体系;明确责任机制,制定机器人使用过程中造成人身损害、财产损失的责任划分规则,并探索保险机制分担风险。
针对部分老年人对机器人进家门存在畏惧心理,程萍建议可通过社区体验、银发数字课堂、线下宣传等方式,帮助老年人跨越“科技恐惧”,了解新技术带来的便利。
张云泉委员:统筹技术攻关与市场培育
作为机器人领域的专家,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委员表示,目前,养老机器人产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然而,养老机器人是复杂技术综合体,实现“感知-决策-执行-反馈”的自闭环还需要技术突破,尤其是需要广覆盖的数据、充足的算力,以及AI+人工协作的智能算法。
为此,张云泉建议,应完善政策支持,将家庭和社区养老机器人发展纳入“十五五”规划,并出台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布局养老机器人技术攻关项目;打造“产学研用”创新共同体,进一步突破成果产业化瓶颈。
“让养老机器人走进寻常百姓家难以一蹴而就,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但提前规划布局,统筹技术攻关与市场培育,势在必行,不可延误。”张云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