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甘肃大地上,黄河蜿蜒流淌,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沧桑巨变。如今,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甘肃省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科技守护黄河生态、清洁能源引领绿色发展、生态农业展现新模式,三大领域齐头并进,共同绘就了一幅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的绿色画卷。
近年来,甘肃省通过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提升了现代农业质量。同时,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从资源大省向产业高地的转变。
科技手段:守护黄河的力量
为了守护黄河这条生命之河,甘肃省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确保“一河清水送下游”。
在兰州市七里河区黄河岸边,一座现代化的水质监测站引人瞩目。这座监测站是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兰州环境监测站的重要监测点之一,也是守护黄河水质的一道防线。
兰州环境监测站站长张伟介绍:“我们采用了国际先进的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测黄河水质中的溶解氧、氨氮、总磷等关键指标”。这些设备不仅提高了监测效率,还大大增强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黄河水质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黄河上游的水源涵养区,一场科技赋能的生态修复行动正在悄然进行。
“我们利用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查等技术手段,对黄河上游的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生态问题。”甘南州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永诚介绍,这些高科技手段的应用,让甘南州的生态保护工作更加科学、更加高效。
在黄河玛曲县木西合段,生态修复工程利用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对退化的草原进行治理。他们采用了种草、围栏封育、灌溉等多种措施,提高了草原植被覆盖率,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如今的玛曲县,草原绿意盎然,成为黄河上游一道亮丽的绿色长廊。
在黄河岸边,由甘肃省水利厅组织的生态补水行动,利用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将黄河水引入周边湿地,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甘肃省水利厅厅长牛军表示:“我们要充分发挥黄河水资源的生态效益,通过生态补水,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
生态农业:绿色发展新模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孕育优质农业的沃土。近年来,生态农业正成为甘肃省绿色发展的新模式。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甘肃省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临夏州通过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临夏州农业农村局局长宗玉良介绍:“我们通过节水灌溉技术,实现了水资源的精准利用,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还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绿色发展。
“节水灌溉技术真好,既节水又增产。我们要继续推广这项技术,让更多的人受益。”从事花卉种植的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节水灌溉技术,他的农田产量提高了,用水量却减少了。
在甘肃省的天水市,海林中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利用智能农业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这家企业以生产圆锥滚子轴承为主业,通过引入智能化生产线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出厂的全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海林中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分厂厂长郑永亚介绍道:“我们采用智能化生产线后,生产效率提高了30%以上。”同时,智能化生产线还可以减少人工操作和误差,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除了智能化生产线外,海林中科还引入了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这些数据的实时反馈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郑永亚说:“通过智能农业技术的应用,我们企业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能耗和排放,实现了绿色发展。”
向新而行:绿色发展新引擎
在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座座高大的风力发电机矗立在蓝天白云之下,源源不断地将风能转化为电能,输送到千家万户。这里已成为全国陆上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
生态农业培育的绿色资源成为绿色工业的基石。近年来,甘肃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推动工业绿色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我们的风力发电机总装能力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大部件全部实现了自主研发和生产。”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军介绍,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产品远销国内外。
甘肃金风风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的设备工程师赵旭正忙着调试一台即将出口的风力发电机。他告诉记者,金风风电已经在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开展稳定良好的合作,出口总额逐年攀升。赵旭自豪地说:“我们的产品以高品质、高效率、高可靠性赢得了客户的信赖。”
在敦煌市,一片片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它们正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敦煌市发改委主任李强介绍:“我们利用敦煌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已经形成了从光伏材料生产到光伏电站建设的完整产业链。”通过光伏产业的发展,敦煌市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近年来,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甘肃省因地制宜推动有色冶金、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通过设备更新、技术创新、节能减排、数字转型等措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2023年,金川集团选矿厂利用5G+、AI视觉分析、机器人及智能算法技术,各工序、系统达到满负荷协同作业,处理矿量同比增加5.84%。
向新而行,一批新兴产业也在甘肃落地生根,特别是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正在甘肃形成产业集群。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全国陆上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陆地风电产业链齐备,风力发电机总装需要的10多种核心大部件都能在园区里买到,甚至能实现上午订货、下午送货。不仅是国内,海外市场也在不断扩大。这里的企业紧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机遇,不断拓展海外市场。今年前4个月,酒泉新能源装备出口2.5亿元,较2023年同期增长2.2倍,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在甘肃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科技创新、清洁能源和生态农业正共同绘就一幅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的绿色画卷。近年来,甘肃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以实际行动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