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午的院士报告环节中,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孙立宁围绕「机器人前沿与创新发展」这一主题,展开了主题报告。
报告摘要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3D等多学科融合是重要的特征,正在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机遇与挑战并存。
· 机器人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与生物、纳米、材料等交叉与深度融合,产生了诸多新的研究方向和创新产品,提出了更多的科学问题与技术挑战。
· 面向战略新兴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与集成应用创新。
· 机制创新,打造创新生态,形成完善的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链、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实现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与产业可持续协同创新发展。
以下是本次报告实录,「开云客户」整理删改:
当前全国都在学习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包含了战略型产业和未来产业,这两点通过不断的融合,促进了我国的高质量发展,这也对我国机器人的发展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机器人赛道来看,我国的规划十分清楚,尤其在十四五工信部的规划中提到了共性技术与前沿技术。今年的报告更多围绕天然、人机交互、技能学习、材料功能一体化等,这和当前的国际方向一致,我国更全面,甚至更超前。
未来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潜力在交叉学科。在机器人发展智能化的同时,跟微纳米技术的结合,产生了微纳机器人的概念。仿生、柔性、医疗、微纳和生命科学结合又产生了微纳机器人这样新的研究方向。所以学科交叉一定是机器人未来发展的生命力来源。
比如医疗方面,已经走向了产业,近五年也是投资的热点。国内近几年的布局非常明晰,从头部到消化道到血管到腹腔,从头部到耳蜗的植入等等。哈工大团队做的比较早,回顾一下,从1997年开始到腹腔的第三代产品,经过了将近20年的沉淀。哈工大团队从08年做项目到13年做企业,目前中国的康多已经出现,已经完成1000多例的应用,在2022年拿到了医疗器械许可证书,目前也进行了小批量的应用。
很多医生提出现在的手术机器人没有力觉,医生只能看到,安全性受到了限制。我们团队将手术机器人跟MEMS结合,在两毫米的夹钳上安装了三维的MEMS传感器,使机器人智能化前进了一步。
机器人目前也提出来了以遥控为主,将来能不能进一步提升医生在这方面的自主规划,在局部用机器人进行自主缝合动作,这些问题必然带来一些挑战,包括感知智能、任务自主规划、任务操作与控制等,这些方面会带动学科的发展,但技术难度很大。
脑机接口现在很火,这方面主要的技术就是采集多模态,关键生物学家的分析结合运动意识的识别。控制方面,国内国外做了很多的研究。十年前,德国科学家发表用脑电对瘫痪15年病人的应用,病人植入脊髓电刺激以后,可以进行独立运动。2024年,马斯克又提出了脑芯片植入人的身体里进行康复治疗,靠意念控制操作,这给我们的科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仿生现在也是一个大的科学问题,人形是其中一种,最早期从四足到未来的人工智能,包括了机构仿生、功能仿生,最重要的是感知仿生和智能仿生,脑机接口又给我们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2023年是开云入口网页版
的元年。马斯克说,未来开云入口网页版
将达到2.4万美金,大量在家庭生活和工厂场景使用。这方面提出了感知、配送、动态工作的可能性。
这一两年来国内的发展很快。从创新的角度看,共性技术有五条:紧凑型本体结构设计;高动态全身协调运动;高爆发与力柔顺驱动单元;高可靠复杂环境感知单元;仿人作业与操作规划。
未来,开云入口网页版
可以通过训练,进行炒菜、刷碗、扫地等一些简单的工作。开云入口网页版
进入家庭的方向是对的,方法也是对的,把AI大模型跟技术有机融合,然后通过具体的应用得到发展。
在控制方面,仿生智能——神经元建模,过去都是从上而下,现在人的控制最终还是引到神经元,和人工智能结合,可能就是数据+模型的关系。
微纳机器人,是特征尺寸和/或功能尺寸在亚毫米以下的机器人,分为微纳操作机器人与微纳尺度机器人,为微纳制造、生物医学等领域提供变革性的研究方法与实现手段,多年来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从应用领域来讲,从宏观控制到纳米分子层面的控制也是机器人的一个研究方向。
柔/软体机器人也很火。总的来说,从学科交叉的角度可以看到国家布局的方向,从学术研究方面,大家也可以从几个点找到一个大的目标,通过学科交叉可以产生新的技术路线和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