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里,中国学者在动物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备受瞩目的研究成果,相关学术出版物数量明显增加、质量大幅提升,很多研究成果发布在顶尖学术期刊,这是了不起的成绩。”2月5日,2023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伊冯·勒·马霍在获奖后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国际动物学会执委、法国科学院院士伊冯·勒·马霍的获奖,是中法深化科技合作的缩影。“近年来,马霍教授为促进中法科技工作者交流合作四处奔走,这次获奖实至名归。”国际动物学会执行主任、海南大学教授张知彬说。
在南极企鹅研究领域,马霍享有国际盛誉。他创新性地采用无线射频技术开展企鹅研究,记录了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企鹅生存环境的影响。他还是国际上最先使用机器人开展企鹅研究的学者之一。
伊冯·勒·马霍(中)展示所获得的中国政府友谊奖奖章。(国际动物学会供图)
张知彬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动物学研究在国际上已占据一席之地,取得一系列世界公认的成果。比如,将熊猫数量从1100多只增加到1800多只,保护级别从濒危降为易危;将朱鹮从7只发展到7000多只,保护级别由极危降为濒危。同时,基于动物学基础研究,虫灾、鼠灾等灾害暴发局面基本得到遏制。另外,中国古文献资料研究在世界上独具特色,揭示了大尺度气候变化对动物分布区改变、物种灭绝、疫病暴发等影响。”
然而现实中,诸多全球性挑战摆在动物研究者面前。“气候变化、疾病流行、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入侵等全球性问题,都需要各国动物学家携手应对。”张知彬说。
以动物保护与疫病管理为例,中蒙俄边境地带的多种动物存在季节性迁徙,天冷南下过冬,天暖北上繁殖。但边境的一些围栏影响了黄羊、东北虎等动物自由迁徙。“我们现在正推进中蒙俄合作,通过拆除一些围栏实现动物自由迁徙,推动动物保护。当然,动物迁移也会带来疫病风险。因此,我们也在推动中蒙鼠疫、禽流感等疫病防控合作。”张知彬告诉记者。
在马霍看来,生物多样性减少应引起国际社会足够重视。“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佳方式。而且,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有利于推动创新性研究,因为我们能从野生动物身上获得的新发现比在小鼠等实验动物身上得到的更多。”
“放眼未来,中法动物学合作天地广阔。”张知彬强调,“中法科学家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生物入侵、疾病暴发流行等方面都可以深入展开合作交流,中法双方正在深化有关方面的实质性合作。另外,在南极、北极、青藏高原等极地生态环境变化下的动物学研究方面,中法合作空间也很大。”
马霍告诉记者,他还计划与中国科学家在热带海岛动物研究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中国近年来为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付出巨大努力,并作出突出贡献。中国很多学生渴望与国际学界接触,这非常令人愉快。”
张知彬认为,中国要通过主动参与和组织国际科技交流活动,提升中国影响,贡献中国智慧。为此,要培养更多国际化、专业强、有责任心的国际科技组织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
中国政府友谊奖是中国政府专门为表彰对中国改革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来华工作外国专家设立的荣誉奖项,2023年度共有50名外国专家获此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