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势不可挡的产业发展,另一边是需要不断挖潜的承载空间。
以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所在的宝山区顾村镇为例,辖域内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产值规模处于200亿元关口。如果升级产业集群,就需要更多空间载体。
近日,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正式批复关于宝山区星星村、谭杨村“城中村”改造项目。机器人产业集群也有望借助这一项目的腾挪开发而有了空间增量。该项目将在上海机器人产业园东西两翼推进“城中村”改造,建成后新增约41万平方米产业空间,拟打造上海机器人创新创业中心、工业软件(元宇宙)科创基地、核心零部件研发基地和产业配套基地。
宝山区房管局局长须庆峰解释,通过土地收储,该项目将更好把握开发时序,优化功能承载,统筹做好产业发展、功能承接、服务配套,解决职住平衡等问题,持续深化区域更新。
归并毗邻地块,打包开发
“城中村”开发中常遇到一类问题:“大块头”易动,“小个头”难改。
须庆峰口中的“小个头”,正是体量偏小的“城中村”。地块面积有限,学校、公园、菜场、体育设施等公共服务配套很难一一配齐。单一地块难形成规模效应,收入产出的计算题难解,市场力量也缺乏兴趣。在一轮轮城市更新中,这些“小个头”地块改造成了难啃的“硬骨头”。
此次星星村、谭杨村“城中村”改造项目,为规模体量不大的“城中村”试水了一条改造新路——“打包”。两个地块整体改造,一边偏重生产,另一边聚焦生活。双方一起做大改造的“大蛋糕”,在改善民生、资金投入等多重约束中寻找解决方案。
根据规划,园区东翼的星星村,建成后新增约41万平方米产业空间,重点打造核心零部件研发基地。目前,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已吸引集聚了发那科等一批拳头企业,但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仍显薄弱。该地块将定向为现有产业“补缺增能”。
毗邻顾村老集镇,谭杨村则将规划25.1万平方米商品房和3.8万平方米租赁住房,营造优质宜居新空间。
“园区东扩后,不仅盘活空间,还能提升产业能级。”顾村镇规划建设和生态环境办公室负责人徐靖解释,比如,部分机器人设备通过集卡运输,涉及道路提标和整体翻新。新扩增的产业空间在规划时可提高标准,既满足企业需求,也避免施工期间影响生产节奏。
区域统筹,“边角料”焕新
此次“城中村”项目的特别之处在于,不仅关注“村内”,也同步聚焦“村外”业态落后的仓库、工厂——毗邻的物流仓库虽无法被划入项目改造范围,但相关部门调整地块控详规划,将仓储物流功能更新为研发功能。
全市层面,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部门进一步明确:合理确定“城中村”改造项目规模,支持区域统筹更新。“不仅横向统筹空间布局,也纵向协调功能规划,将推进改造与落实城市总规结合起来,算好综合账、长远账和品质提升账。”须庆峰介绍,该项目在规划公共服务配套时,不仅看现在,也看过去、看未来。以体育配套设施为例,在上一轮顾村老集镇改造中,毗邻区域已陆续配建了2座体育馆,因此该项目将原定的体育馆改为体育公园,以梯度化、差异化设计丰富市民群众选择。(记者:王嘉旖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