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比中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源浩说,以前机器人“大脑太笨了,视觉能力也不够好,硬件拿到80分了,大脑才50分,硬件就不会再发展了;现在,大脑可能在未来几年做到90分、100分,硬件也会追上来”。
飞书CEO谢欣以微软今年推出的AI助手Copilot为例说,这款产品对行业推动非常明显。“OpenAI提供的是一个基础模型,即便ChatGPT这么火,在美国还有非常多人没有听说过”。飞书曾在4月宣布将推出AI助手“My AI”。飞书已在内部试用AI相关功能,未来会逐步开放,“让它变成一个更大众的东西,能全方位地在C端和B端使用,真正让大家满意”。
在大模型的加持下,“数字人”今年纷纷出道,各家企业也在抢滩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对于企业来说,如何用好“数字员工”?人又如何与机器人协作共处?
来也科技CEO汪冠春说,以前数字员工只有手,现在终于有了大脑,能像人一样推理,让高价值复杂的流程实现端到端的智能自动化。他表示,“未来或许会有很多小公司甚至‘一人公司’,通过组织数字员工为它工作,做成市值千万、上亿、十亿级的公司”。人类不必担心丢工作,“也许你当下做的工作是会被数字员工替代,但你的角色应该是从与它们竞争变成管理它们”。
黄源浩说,有了大模型,机器人视觉能力相应会提高。“它在定位、导航、避障等方面的能力在提高,也可能从轮式到四足、两足。机器人‘手眼脑’的配合一定会做得越来越好”。他认为,从协作来看,虽然机器人短期做不到像人那么强,但不影响它在细分行业应用,如帮厨、送餐等单一场景。在商业场景会从单向机器人到全能机器人进化。
当被问及超级AI是否会在未来超越人类时,分论坛所有嘉宾的答案都是“是”。黄源浩说,“边缘端大脑只要算力足够大、数据够多,也会超过人类,但相关法规一定会限制它们”。他说,各个国家肯定会监管好云端大脑。而在端侧,机器人会与人类共存,“机器人能在某些专业能力上取代人,但在综合领域,还是人更强”。
谢欣说,人类有AI不具备的一个特点,就是拥有对其他对象的同理心。“基于同理心,可以站在其他对象的角度,做‘从0到1’的创新创造,人类应该往这个方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