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当记者走进这家炒菜
机器人餐厅时,只见店铺里坐满了前来尝鲜的市民。在保温台后,“站”着两位炒菜机器人“厨师”,一位工作人员在菜谱页面点击了2个按钮,机器人就自动往锅内喷洒食用油,投入净菜后,搅拌棒开始翻转。5分钟后,一道热气腾腾的辣椒炒肉就送到食客手中。
炒菜机器人不仅可以实现自动翻炒和清洗,调料也是自动喷洒。记者汪丽婷摄
43岁的魏胜军在江岸区创立方产业园创办了武汉智慧大厨物联网有限公司。创业6年间,他凭借着敏锐的市场眼光,不断挑战新赛道。
“企业要生存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与众不同,培育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魏胜军说。
从软件开发“跳”进外卖餐饮业
在魏胜军看来,他的第一次真正“起跳”始于2017年。随着外卖平台的迅猛发展,从事软件开发的魏胜军嗅到了商机,决定自主创业,进入外卖餐饮业务。他一口气在武汉开了9家直营外卖店“味稻家”,为了实现餐饮的标准化出品,他搭建起两千平方米的中央厨房。此后,其店铺的销量长期排名武汉中餐类商家榜单第一名。
“站在外卖风口上飞,有了成绩却不一定代表产品优势长存,很可能是风口带来的假象。”虽然获得了外卖平台的红利,但魏胜军仍然保持着清醒:外卖平台的流量扶持期过去后,店铺如何活下来,培育自身的竞争力呢?
“对于外卖餐饮业来说,标准化是提升出餐效率的利器。中央厨房实现了食材的标准化,却没有解决餐品的标准化问题。”与此同时,魏胜军意识到,人力成本已逐渐成为掣肘餐饮企业连锁发展的主要因素,厨师紧缺、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流失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在经过综合考量后,魏胜军决定购买炒菜机器人,采取“外卖餐饮+炒菜机器人”的策略。第二年,他在38家外卖店里使用了200台炒菜机器人,“通过这种运营模式,风口期过后,我们依然存活并占有优势”。
从外卖餐饮“跳”进炒菜机器人研发
在魏胜军办公室的阳台上,摆放着一排微波炉大小的白色机器,这些是他研发的前三代炒菜机器人样机。
在引进了炒菜机器人后,善于发现问题的魏胜军又感觉到了危机,市面上90%以上的炒菜机器人是滚筒式结构和搅拌爪式结构,“使用一段时间过后,我们发现这两种结构的炒菜机器人,都存在体积大、容量小、效率低的痛点”。
厂方工作人员每次对机器人进行现场维修和保养时,魏胜军都会守在现场看工作人员拆分组合设备。“炒菜机器人从商用普及角度来看,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市场潜在需求量巨大。”魏胜军在思考,能不能研发出新型的炒菜机器人呢?
一天,魏胜军在经过一个建筑工地时,看到工人将石子和水泥放入一个卧轴混凝土搅拌机,瞬间有了灵感。“这种结构容量大,内部的原料也不容易‘飞’出来,如果
应用到炒菜机器人上,有效加热面积也会是传统结构的三倍以上。”
容量和效率问题有了思路后,如何将菜倒出来,成了魏胜军一直在思考的难题。为了减少锅体占用空间,他又提出抽屉式结构,取菜时可直接“拉抽屉”。
2018年12月,第一代“卧轴静态滚筒抽屉式结构”的样机出炉,魏胜军将其取名为“肴滚”炒菜机器人。如今,研发团队已将“肴滚”进行了4次迭代升级。
据介绍,围绕“肴滚”炒菜机器人的核心结构,公司已申请了15项专利,其中有5项是发明专利。
“跳”出常规菜谱,机器人学会大师手艺
“肴滚”不仅会炒青椒肉丝,还会做荆沙甲鱼等大师级的菜肴。
魏胜军自豪地告诉记者:“通过邀请烹饪大师共同研发数字云菜谱,将大厨在炒菜机器人上烹饪的过程记录下来,通过AI自学习等技术形成固定程序,导入机器人‘大脑’。如今,系统目前已收录了2000多道菜肴。以后市民要品尝大师手艺,用炒菜机器人在家就能做出大餐。”
在该公司的数字云菜谱“肴滚”小程序里,除了家常菜以及油焖大虾、辣子鸡等餐饮店招牌菜,还收录了烹饪大师的经典菜品做法,如专注制作荆沙甲鱼的刘骏、湖北老字号老会宾楼文斌、潜江酱料品牌晓飞歌创始人刘晓飞等知名大师的拿手菜。
为了还原大师们的烹饪技艺,研发团队将大师们的烹饪过程进行了数字化转换,包括食材的选择、调味料的选择、火候的控制、翻炒动作及投料时序,将其转化为时间、分量、温度、搅拌方式等多种组合,尽量还原出大厨手工烹饪的品质和口味。“依托系统快速升温和精准控温技术,还能还原出炒制时的‘锅气’”。
“在让更多人尝到大师级美味的同时,我们还通过加密等技术来保护大师的‘独门秘籍’。”魏胜军介绍,菜谱系统中有800多道菜品做法供用户免费使用,其余的大师菜谱和独家菜谱则可通过付费使用,单次使用的费用从1毛到8元不等,一次性购买菜谱的费用在1000至3000元之间。
随机点开菜谱中的一道菜品,即可看到食材、调味料配比,再次点击应用后,与手机联动的炒菜机器人即可启动烹饪。“如果使用我们按照菜谱配置的菜盒,可实现烹饪过程全自动化。”
“江岸区商贸物流产业转型升级也助力公司获取了更多上下游资源。”魏胜军说,在创立方产业园客户经理的多次对接下,企业已与二十多家食材供应链达成合作,有望实现全流程闭环生产。
凭借“小身材、大容量、高效率”及数字云菜谱等优势,仅2023年上半年,公司第5代产品就已卖出了1000多台,营收超过4000万元。目前,公司产品已覆盖300多家餐饮店和食堂,并顺利出海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奥地利等6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