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算得起”到“放心算”,这背后不仅是成都在算力产业中竞速起跑,更是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在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的精准发力。
如何让用户放心算、算得起?
以算力券鼓励使用自主可控算力服务
“截至8月4日上午,2023年度算力券已发放235万元。”8月4日下午,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人工智能产业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算力券开启申领以来接到了很多企业咨询,但由于不少企业使用的不是国产生态,需要进行适配迁移,因此只能明年再申请使用算力券,“这也说明,推进算力产业自主可控迫在眉睫。”
成都是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投运超算和智算双中心的城市,在全国首创算力券,旨在推动算力普惠。根据《算力券管理办法》,算力券可分次使用,每次抵扣费用为结算费用的50%,累计抵扣费用不超过申领总额度。
截至目前,成都智算中心算力利用率持续达到95%以上,已孵化出多个科研大模型。其中,“蓉城·夔牛”短临气象预报基础模型为成都大运会天气预报提供有力保障。成都超算中心已和1000余个用户建立合作,涵盖基础科学、人工智能、城市治理等30余个领域,累计完成超4100万个作业数。
“要真正发挥超算智算双中心的核心资源优势,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如何降低算力平台的使用门槛与成本,让用户“放心算”“算得起”。二是加快推动信创产业发展,让更多用户向国产自主可控算力生态迁移。”该负责人表示,算力券就是用“真金白银”鼓励需求方使用自主可控的算力服务,从而降低企业算力使用成本,提高算力资源利用率。
事实上,推动算力向公众开放,国家层面已有布局。7月,科技部发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成都智算中心成功入选。该平台将依托人工智能行业技术领军企业,以应用需求为牵引,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科技创新和产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人工智能普惠算力。
企业“算”出了什么?
多个国产行业大模型在蓉诞生
今年6月30日,医联基于大语言模型研发而成的AI医生MedGPT完成真实世界测试,与三甲医院医生医学一致性达到96%,获得业内专业人士高度认可。这是全球首次人类医生与AI医生面对真实患者的能力验证对比,由120多位真实患者和10位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主治医师以及MedGPT共同参与。
5月,晓多科技在线举办发布会,公布了其最新人工智能技术成果“电商AI专家大模型”——“晓模型‘XPT’”。经过大量电商行业领域的知识训练,借助国家超算成都中心的强大计算资源,晓模型(XPT)能在复杂的电商场景下,快速准确地理解和回复用户需求,同时保证信息更安全。
这些都是成都极具代表性的行业大模型。此外,还有明途科技发布的工作数字人WorkChat,考拉悠然发布的工业检测大模型、安全生产大模型、高空视频大模型等。
在推进算力产业自主可控方面,《成都市加快大模型创新应用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指出,将围绕“算力”“存力”“运力”等关键领域,大力发展芯片、服务器整机、液冷设备等高端硬件,聚力推动存储芯片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存储谷”。支持鲲鹏、昇腾、海光等自主可控芯片部署应用,提高自主研发算力设备比例。同时,加快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研发和本地规模化应用,促进应用软件与国产芯片协同发展。瞄准国产自主可控生态建设,加大与华为等链主企业合作力度,推进共育算力产业主体、共建算力生态孵化平台,打造算力“国产化建设试验地”。
产业发展现状如何?
上半年人工智能产业同比增长36.9%
2020年,科技部批复支持成都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通知,支持创建成都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成都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由来已久,产业规模发展持续壮大。
2022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为616亿元,位列全国第7,产业增速位居全国第1,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6。今年上半年产业规模达424亿元,同比增长36.9%。
加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为成都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通威太阳能金堂项目电池片生产车间生产线,随处可见“忙碌”的IGV智能机器人。在近400米的生产线上,一台台机器根据分工有序忙碌。该机器人可使用工减少60%以上,生产效率提升超160%,能源消耗降低约30%。这是数实融合的典型场景之一。
未来,这样的场景还会出现在各行各业。《成都市加快大模型创新应用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指出,将构建人工智能+医疗、人工智能+金融、人工智能+交通、人工智能+文娱、人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科研、人工智能+城市治理、人工智能+商务服务等全域场景体系,为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