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充电桩一边新建难、一边利用率不高
在政策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呈现产销两旺的快速发展势头,随之而来的是越发旺盛的充电需求。据了解,截至今年5月,我省累计建成各类充电设施63万个,建成换电站194座,车桩比达1.95:1,全省城市建成区3公里充电服务圈逐步构建形成。
但是充电难问题依然影响着百姓感知。在省人大代表徐欣、顾菊平的建议中,他们通过走访发现,目前还存在一些建设矛盾:如建设场地不足,尤其是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尚未解决,车主没有固定车位,无法建设个人充电桩,建设公共桩的空间十分有限;同时个人充电设施产权属于个人,无力开展高质量设备运维,也影响了车主的使用体验。
另一方面,存量充电桩的使用效率却不达预期:苏州地区个人充电桩的平均充电频次仅为一周一次左右,公共充电桩的平均时间利用率仅为16.13%。省人大代表邵蔚在有关优化布局的建议中也提到,充电桩设置区域没有考虑充电时间长的特点,极少数人会在车内等候,相比商场等公共场所,设置在加油站、周边缺乏配套的充电桩利用率低;部分充电桩常年被燃油车占位;有些地方缺乏维护、设施破损,造成了一定的浪费,等等。
共享充电
机器人:无需“一车一桩”,多地成功投运
徐欣、顾菊平代表提出的共享充电模式,为去年国网苏州供电公司自主研发推出全国首个新能源汽车“共享充电机器人”系统。在苏州江湾雅园,记者看到,“共享充电机器人”改变了传统一车位一桩的固定充电模式,将充电设施从地面转向头顶,整个系统由导轨、电控接插件、共享充电桩和
智能机器人四大部分组成。
用户停车后登录小程序,填写停车位号码,后台即收到充电需求指令。系统通过AI、物联网与调度算法等技术,精准控制智能机器人搬运共享充电桩到指定车位,用户插上充电枪就能为汽车充电,整个过程仅需1-2分钟,实现了从“车找桩”到“桩找车”的创新,大幅提高充电桩的利用效率。小区业主方先生说:“外面充电价格1元多/度,这边是9毛多,价格有点优势,第二个就是我在这边,不需要再到外面去等,去找充电桩,在这我比较安全放心,丢这就可以充,人是可以走掉的。”
据了解,这一系统首期工程覆盖车位50个,建设成本较“一车位一桩”节省20%、压降供电容量70%,建设时能够进行模块化安装,建设周期短、不打扰居民生活,且“桩找车”的工作特性,使得“燃油车占位不再占桩”。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市场营销部工作人员刘乙:“这个可复制可推广性还是比较强的,任何新建小区,包括老旧小区改造当中,都是有非常强的适用的范围。”目前在北京、苏州、无锡、南京等地成功投运。
符合创新发展要求,推进共享充电模式更多
应用
去年初,国家发改委等多个部门印发意见,鼓励“临近车位共享”“多车一桩”等新模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过程中,省工信厅、住建、人防、消防、电力等部门单位成立调研组,赴实地调研,了解产品研发、运行方式、业主反馈等基本情况。
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吸纳省人大代表建议,在地方标准《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程》中增加与共享充电相关的条款,提高充电桩利用效率,推动共享充电模式的推广应用。
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他们认为共享充电机器人使用场景匹配居住区统建统营,有着节省居民单独报装购买充电桩和各类辅件成本、也可有效避免多次“穿墙破洞”、单桩使用率明显提升、有效解决了“油车占充电位”等优点,也有利于构建“有人建、有人管、能持续”的运维生态。下一步将结合代表建议,研究推进居住区共享充电具体举措;指导南京、苏州、无锡等地稳步推进共享充电模式进小区,优化典型应用场景和商业运营模式;增加防火、消防等监测和管控手段,提升消防安全运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