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港地铁17号线次渠南停车场一条股道上,过去列车下用手电筒探照、人工检测的工程师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机器“工程师”,这是北京轨道交通行业首个智能巡检
机器人。
机器“工程师”方头方脑,集成了行走机器人、多自由度机械臂、AI图像识别等多重先进技术,可对列车车底关键部件进行自主巡检、测量等作业,通过地图创建、全景拍照扫描、3D数字图像处理、5G信息回传、自主学习等一系列智能方式,将车底可视关键部件进行智能成像和异常状态判断,从而实现车底巡检智能化,全面提升巡检效率及列车设备可靠性。
“传统的列车巡检通常需要多名工作人员同时在股道内,对列车底部200余项检修项目进行检查及测量,一列地铁列车检测下来需要2至3个小时。”京港地铁技术工程经理罗鑫近日介绍,列车智能巡检机器人上岗后,可解决人工巡检工作量大、检修环境复杂等难题。每次巡检,机器人收到工作人员发出的作业工单后,可通过高精度导航系统自主移动进入作业股道,通过4K彩色激光线阵相机对车底进行快速扫描。同时,机械臂上的2D和3D高精度相机可对指定列车转向架、车钩等关键部件进行图像采集,通过后台图像增强引擎和智能分析系统,实现关键区域的智能识别及故障检测。列车智能巡检机器人特有的图像增强技术,可实现多种光照场景下高清自适应成像。灵活的多自由度机械臂,可任意伸展到检测位置进行不同角度的拍摄。
通过初步计算,机器人能协助人工完成超过65%以上的车下巡检任务。与传统巡检工作相比,效率预计可提升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