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东红(中)讲授小麦新品系苗相性状指标。
“这是我们新培育的两个双单倍体小麦新品系。从苗相可以看出,它们的长势以及抗旱、抗冻和抗病性等都比较好。”3月7日,在位于杨凌示范区曹新庄村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农场的麦田里,小麦育种专家、教授闵东红带领着学生一边检测、观察、记录开始返青的小麦新品系的各项生物学性状指标,一边讲授各种材料的特性和记录要领。
20世纪90年代开始,闵东红就一直从事小麦育种工作。30多年来,闵东红所在团队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陕西省13115重大科技专项、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60多项,选育国审小麦品种10余个、省审小麦品种20余个,育成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2.5亿亩。
虽然在常规育种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他并不满足现状。2019年开始,闵东红在从事常规小麦遗传育种工作的同时,开始了抗逆转基因小麦分子育种研究,力求在育种技术与方法上取得新的突破。
据介绍,仅在曹新庄村试验农场,就有该研究团队170多个小麦新品系和近万份育种材料进行着试验示范。“我们选育的新品系DH1959和DH1975的丰产性、抗病性和品质等性状都表现优良,现已进入产量鉴定试验,有望成为理想的品种。”闵东红介绍。
“最让人振奋的是,我们采用玉米诱导小麦单倍体途径开展了小麦双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闵东红介绍,通过三四年的探索,团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双单倍体小麦育种技术体系。利用该技术体系,4年可以育成一个新品系,比常规育种技术年限缩短3年到4年,可以大大提高育种效率。
随着分子育种技术不断完善,研究人员将其与小麦常规育种技术结合,作为作物育种领域破解难题的一个重要路径。
“小麦育种一定要结合生产实际、面向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研究方向。”闵东红说,近年来他和团队在新品种选育的方向上做了调整,在兼顾产量、抗性的基础上,将品质改良作为一个重要的育种目标。
据了解,闵东红团队已经培育出了“西农629”“西农598”“西农625”等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并通过国家审定;最新培育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西农609”“西农633”“西农635”正在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冬麦区统一区试和省试,有望近两年通过国家审定。
在闵东红看来,开足马力选育新品种的同时,培养学生、让更多青年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加入到育种队伍中尤为重要。“我希望这些年轻人不仅学有所成,还能从心里重农、爱农,成为新一代育种队伍的新生力量,将小麦育种事业发扬光大。”他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这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指明了方向。我们所做的小麦育种工作,也将为实现这一目标不断地添砖加瓦,作出新贡献。”闵东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