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首发星成功入轨后,将对超低轨道飞行技术、高分辨率对地成像技术、星载智能处理、信息直达用户终端等关键技术进行演示验证和应用示范。
IT之家科普:超低轨道通常指150公里至300公里高度的轨道。相较于传统轨道,超低轨飞行可提升载荷工作效能,降低卫星研制和发射成本,同时提高信息获取和传输效率,适用于卫星批量化生产和高密度发射。
例如对于可见光载荷,由于与地球表面的距离相对短,获取相同分辨率图像相机的焦距与口径也基本按比例缩小。对于微波遥感载荷也类似,功率孔径积随轨道高度的降低而大幅减小,可有效降低合成孔径雷达(SAR)等天线的功率和电口径。
目前,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分别开展了超低轨卫星研究,美国提出了“魔鬼鱼”计划,用于高分观测;日本也于2017年发射超低轨测试卫星,获得了高分遥感图像和超低轨大气数据;欧洲航天局于2009年发射了重力场与稳态洋流探测器,并获取了高精度的重力场测量数据。
超低轨卫星在光学、微波、地球物理场、电离层等方面具有明显应用优势,但是长期以来超低轨卫星并没有发展起来,主要原因是随着轨道降低,大气密度急剧增大,轨道环境受大气层影响越发明显,大气阻力摄动、高浓度原子氧环境对卫星影响突出,超低轨卫星的稳定运行极为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