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垃圾分类将引入智能机器人
《辽宁省“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公开征求意见
到2025年底,全省生活垃圾总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辽沈晚报记者王迪摄
“十四五”期间,辽宁的生活垃圾处理厂将出现智能机器人的身影,它们将与人工和机械配合,实现精准分拣和全品类回收。日前,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了《辽宁省“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智能机器人参与垃圾分拣
《规划》提出,生活垃圾分拣处理中心应引入专业化的分拣设备、预处理设施,通过人工、机械和智能机器人等方式,对可回收物进行分类、打包,实现精细化分拣和全品类回收。推广具有智能识别、自动计量、自动兑付等功能的智能回收设施,实现可回收物智能分类回收。
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地区的生活垃圾处理厂,已经引入AI智能分拣机器人。机器人可以吸力枪和爪子,像“抓娃娃”一样把一些可回收物抓取上来。当垃圾通过机器人“面前”的传送带时,机器人可以通过视觉识别功能,对垃圾的材质做出判断,塑料瓶、金属等有较高回收价值的垃圾,将被机器人精准地抓取出来,精细分类回收。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企业开展智能分拣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每台机器人每分钟可分拣70多件物品,速度大约是人工的2倍,而且机器人不需要休息,只要连通电源就可以24小时工作。
鼓励有条件的县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建设
《规划》提出,到2025年底,全国46个重点城市中的沈阳市和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其他地级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鼓励有条件的县城和其他地区积极提升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覆盖水平。居民普遍形成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加快完善垃圾分类设施体系。全面推进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有序开展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范垃圾填埋处理设施建设,健全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加强有害垃圾分类和处理。支持建制镇加快补齐生活垃圾收集、转运、无害化处理设施短板。
到2025年底,全省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总体达到17530吨/日,“十四五”期间新增约9630吨/日,满足地级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需求;鼓励有条件的县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建设。
到2025年底,全省生活垃圾总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地级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以上,县城(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建制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鼓励专业公司参与厨余垃圾处理
《规划》提出,目前国内的厨余垃圾处理方法和处理技术选择性较强,其资源化再利用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各地应根据厨余垃圾分类收集情况、厨余垃圾特征、人口规模、设施终端产品及副产物消纳情况等因素,科学选择适宜技术路线和处理方式,着力解决好堆肥工艺中沼液、沼渣等产品在农业、林业生产中应用的“梗阻”问题。积极推广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合理利用厨余垃圾生产生物柴油、沼气、土壤改良剂、生物蛋白等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动既有设施向集成化、智能化、自动化、低运行成本的现代化厨余垃圾处理系统方向改进。探索建立市场化的建设和运行模式,建立厨余垃圾全链条、整体性处置利用体系。鼓励社会专业公司参与运营,不断提升厨余垃圾处理市场化水平,积极建设厨余垃圾沼渣资源化利用设施。在“十四五”期间,全省规划建设41座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处理总规模为3492吨/日。
建设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信息共享平台
建设聚焦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填埋处理、厨余处理等污染防控关键节点,进一步摸排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监管全过程,健全监测监管网络体系,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加快建设全过程管理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智能终端感知设备进行数据采集,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处理全过程的监控能力、预警能力、溯源能力。鼓励跨区域统筹协调,对生活垃圾清运量小、单独建设处理设施不经济不合理的地区,可与临近地区统筹规划建设跨区域处理设施。可回收物种类较多,区域单独建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处置设施不经济时,可跨区域建设协同处置体系,以降低处理成本,提升处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