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机器人是高端康复医疗技术的发展成果
医疗机器人作为机器人产业的重点应用领域,其赛道划分主要以病种与科室为标准,一般分为手术机器人、辅助及服务机器人以及康复机器人。目前,手术机器人占产业整体60%左右,康复机器人占比位居第二位,也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高端康复医疗技术。从产业定位来看,康复机器人涉及康复医学、人工智能、材料学等诸多领域,既是学术热点也是产业热点。总体来说,康复机器人分为辅助型和治疗型两种。其中,辅助型康复机器人主要用于帮助病人、老人、残疾人更好适应日常生活和工作,部分补偿其弱化的功能,而治疗型康复机器人则以恢复病人部分机能为主。
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康复机器人产业起步相对较晚,自2017年才开始逐步崛起。经过5年多的发展,目前我国康复机器人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康复护理、假肢和康复治疗等方面,不仅全面带动了康复医学的发展,也为新技术、新理论和新业态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我国康复机器人产业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7.5%,预计2023年的产业规模将提升至20.4亿元。
当然,由于受到普及率低、研发时间长、国产市场份额占比不高等因素影响,我国康复机器人市场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特别是中高端市场,欧美品牌中的Hocoma、WOODWAY等龙头企业依然占据市场主导。不过,随着埃斯顿(002747.SZ)、睿瀚医疗、安阳神方、迈康信、璟和机器人等本土企业不断崛起,国产品牌的自主研发能力逐渐增强,叠加一系列政策利好消息,国产化进程不断提速,我国本土产业与国外领先企业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康复机器人可填补医患供需缺口促进产业升级
从长远来看,康复机器人是有效填补医患供需缺口、全面促进医疗康复产业数字化升级的重要动力。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慢性病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庞大的康复医疗服务及康复医疗器械需求,正在推动本土康复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
数据显示,2016-2020年,中国康复行业市场规模从575亿元增至122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0.69%,仅仅是康复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就高达380亿元,五年内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1.39%。行业权威机构分析认为,预计到2025年,中国康复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高达810亿元。在这个过程中,康复师与患者供需错配的问题,以及康复医疗服务渗透率低的问题也越发突出。此外,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庞大的老年康复人群也急需得到供应补充。最新一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2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数的14%。目前来说,传统康复器械仍旧无法完全替代康复师高定制化的手法治疗,这个需求缺口必须由康复机器人代替。
从临床效果来看,康复机器人可以全面降低康复师工作量,提高治疗效率和精准度。依托一系列智能科技,康复机器人还能促进患者的主动参与、客观评价康复训练的强度、时间和效果,使康复治疗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总体来说,数量庞大的残疾人、精神残疾患者、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等康复人群,都是未来康复机器人重点服务对象。随着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新方向的持续涌现,康复机器人让康复医疗产业迎来颠覆式创新,产生了重要价值,也将进一步推动医疗领域向智能化迈进,实现多个领域的合作共赢。
国产替代巨大潜力为企业提供发展空间
尽管我国康复机器人行业目前处于探索导入期,但一批具备技术和制造先发优势的头部企业,受益行业爆发开始精准布局产业,已经成为国产化进程中的龙头企业,并且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
伟思医疗(688580.SH)是我国康复领域领先的供应服务商。依托雄厚的研发实力,企业已经完成在电刺激、磁刺激、射频、康复机器人的技术和产品布局。尤其是在康复机器人领域,伟思医疗已经研发出X-walk和X-locom两个系列多款产品,覆盖人体上下肢的全周期康复评估和训练,可应用于康复科、骨科、神经科等,协助患者恢复站立行走能力以及其它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进入2023年,伟思医疗的上肢运动康复训练系统产品也获得医械注册证。在多系列产品上市的同时,企业还致力于硬件和软件的不断优化开发,持续推进产品核心部件自主化,品牌竞争力持续提升。
埃斯顿(002747.SZ)旗下的埃斯顿医疗科技,是专业从事照护康复机器人开发生产的科技型企业。作为国产机器人龙头,埃斯顿已跻身全球机器人制造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埃斯顿在医疗康复领域深耕细作,埃斯顿医疗已研发出多个系列康复机器人产品和技术,如上肢和床旁康复护理机器人、骨科机器人手术系统、机器人遥操作技术等。其中,上肢康复机器人Burt已经取得了医疗器械注册证,适用于神经疾病、骨科疾病以及外科疾病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