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索要注册证,在保费续保、工单录入、资质审核等流程多、重复性高、耗人力的岗位,都已有“数字员工”替代上岗。近期,记者在来也科技在沪举办的“未来工作全球峰会”上获悉,来也科技已推出全新品类“工作执行系统”,这一新一代生产力正获得金融、通信、电力、零售等多行业的大手笔引入,成为经济界数智转型新现象。
比如,一名消费者向保险公司在线咨询续保事宜时,与他对话的很可能是一名数字销售员。数字销售员在理解客户意图后,提示客户发送一张行驶证照片,并询问相关保额,同步自动识别输入行驶证相关信息,通过查询比对客户上一年保额情况,来决定下一步是直接告知客户结果,还是转接人工客服处理。而在索赔咨询中,多数情况由数字员工处理,唯有当索赔金额超过一定界限,数字员工会指定专人审批,实现人机协同。待人工审批完成后,数字员工自觉接手后续数据录入等流程,并通过短信方式通知客户最终的理赔结果。
这样的数字员工,旨在解决保险公司咨询“高并发”时的严重人力不足,在不增加现有客服人员基础上,实现效率成百倍提升。类似痛点在药企中也长期存在。上海某药企参与药品带量集采时,往往被要求在短短30小时内将数以万计的药品信息“挂网”,过去全靠人工加班加点,每次都忙到昏天黑地。好在,自从教会数字员工“挂网”逻辑后,公司每年数次“人海战术”终成过去式。
在电力领域,面对海量的电网筛查需求,人眼无法一目十行,数字员工却可快速甄别风险位置;在公司人事场景中,数字员工有逻辑地识别提取、录入一份简历信息,用时仅10秒,可节约人事90%以上时间,还能协助人事进行新员工证件识别、员工社保公积金自动缴纳监测等。即便人类员工已下班,数字员工仍可工作。
这些低效环节效能提升背后,靠的是技术。用来也科技合伙人兼高级副总裁范里鸿的话来说,“需要人工智能脑眼耳鼻并用的能力”。其中,单是对海量数据的读取识别就极具考验。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人工智能部副主任董晓飞告诉记者,人工智能对海量数据的处理是建立在数据标准化基础之上的,数字员工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数据,有网页、
视频、声音、照片,甚至还有手写数据,各类数据来源与结构不一,将它们转化为能被机器识别理解的标准化数据,这对算法而言是巨大挑战。另外,人工智能从单个环节转向对整个工作流程的理解,同样是难点。
据记者了解,数字员工背后的rpa,即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正在成为资本争相追逐的新风口。今年以来,容智、弘玑、九科、实在智能、艺赛旗、来也科技等科技公司先后启动“rpa+流程挖掘”业务。其中来也科技为抢跑赛道,在2019年完成了与rpa创业公司奥森科技的合并,成为国内rpa赛道上的首次并购。
近期,德勤在一份rpa调研中预期,全球20%的全职人力工时可由机器人交付。而在中国,这一比例还不足1%,市场潜力巨大。据悉,目前来也科技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服务超过200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上千家中小企业。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前10名企业中,有7家在使用来也科技的智能自动化产品。另据透露,国内一些大企业如国家电网、三大运营商等,前些年每年“小试牛刀”,数十万或上百万元地部署数字员工,但在当下经济增长放缓形势下,反而愿意每年新增上千万元投入,加快培养企业自己的数字化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