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希望把脑海中的画面呈现出来,却苦于不会作画。如今,只需在屏幕上输入几个关键词,AI绘画工具就能快速生成令人惊艳的绘画作品。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Tiamat人工智能艺术团队的展位吸引着好奇的观众,他们中有不少人是首次尝试AI绘画。
与海外AI绘画工具不同,Tiamat不仅能理解中文,也能轻松驾驭诗词。Tiamat人工智能艺术联合创始人姚宇清说:“Tiamat人工智能艺术项目专注于强大的多模态技术的落地应用,致力于人类灵感创造力与科技碰撞,拓展算法艺术与人工智能创造力在商业环境中的应用边界,探索前沿AIGC(人工智能创作内容的生产方式)领域的可能性。”
目前,在商业应用中,已有部分设计工作室表示Tiamat的画可以作为灵感与蓝本进行场景设计。
“通过摄像头,AI可以将景象以毕加索的画风实时呈现。”据工作人员介绍,“AI名家画画”可以呈现毕加索、蒙克、莫奈等多位名家的画风。
在手机端,人们还可以与AI“小冰”互动。输入一段激发“小冰”绘画灵感的文字,等待3分钟就能得到一幅独一无二的画作。据介绍,“小冰”的艺术创作模型学习了人类艺术史上236位著名画家的画作。其作品特色不仅体现在构图方面,在用色、表现力和作品细节等方面也可圈可点。
“我曾将‘小冰’的作品混在中央美院毕业展作品中,展出1周后都没有人发现展品中混入了AI画作。”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说,“有很多人还表示对‘小冰’的作品产生了共鸣。”
工作人员在展示通过“小冰”创作绘画的过程
AI没有止步于静态作品,更多应用正尝试让绘画“动”起来。近期,AI绘画应用Dreambooth吸引了人们的视线。在应用中输入几张动物照片,AI就会记住,将其作为关键项套入任何场景,一键实现“无限分镜”。有视频博主利用该应用,输入整个工作室的成员照片,直接生成了“史诗级”叙事的故事,令网友十分惊讶。
同类产品层出不穷。在名为Phenaki的应用中输入一大段文字,能直接生成短片。不仅如此,它还能生成各类风格的动态产品,比如动画等。那是不是意味着,输入剧本生成电影的那天真的会到来呢?
AI创作的绘画走上了拍卖台。一幅由人工智能创作的画作《埃德蒙德·贝拉米的肖像》拍出43.25万美元的高价,引发人们对该作品艺术性的广泛争议。
AI也能在绘画比赛中获奖。今年9月,一名参赛者用AI绘画工具生成的作品,在艺术比赛中拔得头筹。主办方表示:“我们没有禁止此类行为,但AI绘画引发争议,明年比赛可能会重新评估,也许会排除这类作品。”
目前在艺术创作领域,AI有一些较好尝试。但这些创造事实上还是基于背后的算法。分析并量化不同艺术流派的风格,可以让人工智能准确把握并学习。但从人工智能本身来讲,目前并不能自己编程,因此严格说来不能认为人工智能具备创造力。
每位艺术家都有一定的个人风格,人工智能以此来计算调整表征空间、采样及生成模型,创作反映艺术家思想的作品。
在服务艺术家的同时,科技让知识和艺术更加日常化。人工智能可以让大多数人享受到艺术创作的美感。有的人想画一只鸟,但即使手里被塞了一支画笔也画不出来。某种意义上,人工智能可以帮助这类人实现梦想。
但这也让一些人忧心忡忡,猜想艺术家是否会被科技“夺去饭碗”或丧失原有的创造力,而不得不重新定义自己的工作。
更不可忽视的是,AI绘画涉及的版权问题越来越尖锐。今年10月,一位画师直播作画,草稿被另一名用户截图上传至AI绘画软件,并将AI绘图直接发布至自己的账号,没有标明出处。该名网友的偷窃行为被曝光,受到网友声讨,但他拒不承认,表示自己发布作品的时间比原作早5小时,认为是对方参考了AI绘画。
一些画师表示,在AI绘画没被限制之前,已经不敢把图发在网络上了;还有一些画师在约稿时会标注“纯人类手工绘画,无AI建模”,这是真实发生的事,并不是赛博笑话。
也有人认为,AI绘画在专业画家眼中全是问题,但在外行人看来,并没有太多太大的毛病。AI绘画和AI翻译一样,对相对底层的专业工作者来说,确实是一种威胁,但领域内高水平或需求特殊的工作,依然需要人来完成。
我们似乎已经习惯“神话”高人工成分产品,但同时我们又是割裂的,一边维护着我们身为人类的尊严,一边不可避免地被低成本、高效率的科技工具吸引。这种“真香”的事在历史上屡有发生。
有网友表示,在其他艺术、娱乐行业也是如此——相当一部分外行人无所谓或无法判断艺术作品水平高低,只会单纯跟风“好看”“好听”。因此当下乐坛被抱怨鲜有精品,15秒“抓耳神曲”在公共场合外放,短视频冲击了艺术电影,“氪金”手游占据高地,网络中充斥着字母缩写让人不解,网络小说井喷冲撞传统文学……这也许怨不得受众,但这种现象确实给相关领域带来了必须面对的挑战。
科技发展应成为艺术的一次解放运动。科学创新和艺术创新有交叉和糅合的地方,最好的结果是二者良性互动发展,共同探索和揭示世界的内在秘密。有人说艺术和科学总在山顶相遇,其实艺术和科学从未分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