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618”大促过后,科沃斯、石头科技股价开启了新一轮下跌。7月至今,曾经的千亿市值“扫地茅”科沃斯已累计跌去45.6%,当前总市值仅383.6亿元;营收利润规模稍低的石头科技已累计跌去58.91%,当前市值仅233.1亿元。
从财报数据上看,科沃斯、石头科技年内营收变化趋同,产品新鲜感淡去、消费热情下降后,增收不增利已成行业趋势。双十一促销当前,头部品牌们似乎只剩下降价、多渠道营销吸引新用户。
Q3净利润双双跳水
科沃斯前三季度累计营收为101.25亿元,同比增长22.81%;归母净利润11.22亿元,同比下降15.65%。
单三季度科沃斯则持续增收不增利,实现营收33.02亿元,同比增长14.4%;归母净利润2.45亿元,同比下降48.94%。面对接近腰斩的净利润,科沃斯对此解释称,主要系宏观因素影响,消费增长动能减弱,市场投入产出下降。
梳理公司经营成本不难发现,科沃斯支出的重点在于销售费用,前三季度该部分开支同比增加了9.57亿元,支出增幅达50.55%。困于销量难以持续快速增长,此前为开拓市场、打出知名度的宣传投入成了无法停止的“沉没成本”,极大地拖累了短期利润。
另一方,石头科技日子也并不顺利。前三季度石头科技营收43.92亿元,同比增长14.78%;归母净利润8.55亿元,同比下降15.85%。
仅看三季度数据,石头科技营收净利润双双下降,实现营收14.69亿元,同比下降0.65%;归母净利润2.38亿元,同比下降34.54%。
对此,石头科技在财报中表示,净利润下降主要系公司扩展海内外市场,增加广告和市场推广投入所致;而经营活动现金流下降66.32%,主要系公司为四季度促销增加备货、增加宣传投入所致。
较为明显的是,公募基金三季报显示,已有38只基金减持了石头科技股票,当前重仓石头科技的33只基金持有股份环比上一季度减少16.49%,持有市值环比减少65.04%。
受困于扫地
机器人的新鲜感褪去,品牌们又转向智能洗地机品类。
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由扫地机升级的洗地机销售额迅速攀升,从0.6亿元增至48.9亿元。2022年上半年洗地机行业零售额已达42亿元,同比增长84%,零售量达137万台,同比增长87%。预计2022年末,该品类销售额有望突破100亿元。
但即便是新兴的百亿市场,在小米、美的、追觅、石头科技、科沃斯等品牌的同台竞争下,也正在面临“僧多粥少”的窘境,单一品牌销量并未出现扫地机器人问世之初的翻倍增长。
品牌挣扎在扩张产品销量边缘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宣告科沃斯旗下的电器品牌“添可会思考的吸尘器”、“添可会思考的智能吸尘器”商标无效。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针对第35950671号和37006916号两个商标分别出具的两份《无效宣告请求裁定书》,“思考”一词使用在指定商品上,要求相应的产品能够独立解决家庭中的清洁问题,并且能自主应对清洁过程中的突发情况。而争议商标核定的普通清洁产品并不具备此种能力,具有夸张的欺骗性,容易使消费者对产品的特点产生误认,违反了《商标法》相关规定。
资料显示,“添可”是科沃斯旗下高端智能洗地机品牌,其“会思考的智能吸尘器”首发于2019年。随着产品的不断迭代,添可在国内高端清洁家电领域保持着较为明显的优势。
2022上半年财报显示,添可品牌实现销售收入29.53亿元,占科沃斯全部营收的43.28%,同比增长44.98%。一直以来,“洗拖全自动”、“懒人必备”始终是添可品牌宣传营销的重点,随着广告用语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否定、被质疑存在夸张欺骗嫌疑,或将给品牌后续的销量带来不利影响。
光大证券研报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科沃斯旗下添可洗地机线上零售量、零售额均同比增长16%;仅三季度,添可洗地机线上零售量、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20%、7%。
增势虽然迅猛,但消费意愿降低、大品牌推出同品类竞品,一度作为清洁电器新增量的洗地机也难免陷入“价格战”的泥潭。
今年双十一期间,为拉动销量,添可芙万洗地机紧跟美的、追觅等竞争对手,共同打起了“价格战”,基础款洗地机产品普遍降至2500元左右,以吸引更多新用户尝试。
随着洗地机的流行,产品配套的售后安装、维修服务也受到了品牌们的重视。2021年鲸云率先在售后服务上展开“内卷”,依托全国售后团队,上门服务购买了洗地机的用户。进入2022年,追觅、石头科技、科沃斯陆续跟进,良好服务质量也成了招揽顾客的重点。
石头科技在稳住国内扫地机市场份额第二的同时,为扩展销量和市场,加速投入海外直营渠道。目前石头科技已在美国、荷兰、德国、日本、韩国等地开设子公司,并在亚马逊上架推广产品。
不过,出海也意味着更多的成本投入,在研发、国内支出不变的情况下,短期内公司利润将面临更大压力。
日前,在科沃斯2022年新品发布会上,首次推出了割草机器人和商用清洁机器人,继续深挖赛道新增量。不过以割草机为例,国内使用场景较少,且功能研发并不完善。产品理论前景虽然美好,但仍需要前往国内品牌并不熟悉的海外市场拓展销路,其中的困难与挑战并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