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地方性的人工智能五年规划、首个地方性人工智能标准体系、首个人工智能地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首个算法创新行动计划……这么多“首个”充分说明,上海志在成为人工智能产业探索和发展的先行者。如今,上海再次从立法层面下出“先手棋”。
《条例》亮点纷呈,看点十足。无论是允许试错的“科学家条款”,还是保障中小企业获得普惠的公共算力,乃至明确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相关行为底线等,都传递出积极信号。有业内人士指出,条例促进基础要素的流通、使用和运营,推动相关主体的权益保护,可更好地调动激发市场活力。这种立意高远而又厚植现实的制度设计,有利于人工智能产业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如今,从人脸识别的广泛
应用,到自动驾驶的方兴未艾,人工智能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也成为新产业、新赛道的代表性“选手”。
上海发展人工智能,特别是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面,动手早、发展快、影响大,已经形成了我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高地。比如,连续举办五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会兴业、以会引智、以会聚才;再比如,人工智能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建设颇具规模,优势明显。此外,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生活、城市治理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上海也积累了丰富经验。
不过,在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也要预防其出现野蛮生长、跑偏跑歪的倾向。《条例》明确指出:“相关主体开展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定,增强伦理意识”“利用生物识别技术提供服务的主体以及提供技术支持的主体,应当采取安全可控的技术保障措施”。这样,既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架设快车道,又设立安全护栏,为“科技向善向上”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此前,国家相关层面曾提出“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控可靠,推动经济、社会及生态可持续发展。上海出台《条例》,既是呼应国家号召,也是将治理成果制度化,将产业发展经验系统化,并将其纳入法治化轨道,为更多地区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提供了参照。一个细节是,《条例》提出“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人工智能产业协同融合发展”,这一制度安排,彰显了上海的担当和责任。
可以预见,随着《条例》落地实施,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从提高城市养老品质,到构建智能医疗基础设施,再到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更多技术、应用和场景将进一步走进寻常百姓家,助力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建设,助力城市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