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我们已经对系统程序迭代升级上百次了,为的就是一点点地优化,让系统运行更顺畅更高效。”朱林一边说着一边打开车辆控制柜柜门,将笔记本电脑连接上导航控制器,写入新开发的程序。
朱林告诉记者,这次调试主要是为了验证行驶工况,以进一步降低设备运行能耗,并提升高温环境下的设备稳定性。
从2014年刚到码头时的毛头小伙,到如今成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朱林在8年时间里快速成长成才脱颖而出,同时也经历了自动化码头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不断蜕变。
变化的是不断遇到的技术难题,不变的是朱林持续燃烧的奋斗激情。建设自动化码头二期项目时,朱林接到了AGV轻量化改造任务,周边人对于年纪轻轻的他能否胜任存在质疑。朱林没有胆怯没有退缩,而是用自身累积的跨学科综合技能,带领团队克服挑战收获了成功。
朱林说,自动化码头能有今天的成就,是大量海港人拼搏奋斗的结果,年轻人不能坐享其成,应该珍惜前辈创造的广阔舞台,接过奋斗拼搏的接力棒,练就过硬本领投身港口建设。
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广大青年正“青”尽全力,脚踏实地,用行动和担当书写高质量发展路上的最美诗篇。
作为自动化码头青年创新团队的一员,QQCTN信息技术部副经理刘耀徽,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工作追求,积极创新助力自动化码头9次打破单机作业效率世界纪录。
回想本科毕业来到港口加入自动化码头筹建组时,虽然学历不是最高的,也没有一线工作经验,刘耀徽却收到了开发自动化码头设备控制系统的艰巨任务。
作为决定码头能否正常运行的三大核心之一,设备控制系统相当于人体的神经中枢。面对入职后的第一个工作任务,刘耀徽心里七上八下。“把这么一个任务交给我一个刚入职的本科生,说实话是有风险的。但既然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就说明港口信任我,我必须努力完成。”刘耀徽感慨道。
由于刚入职,对码头的作业流程不熟悉,这可怎么开发系统?刘耀徽心想,不会就学。于是,从操作部到工程技术部、信息技术部,他前后请教了十几位师傅,课堂上学理论、码头上学操作,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终于把港口业务流程熟记在心。凭借着这股拼劲,刘耀徽和同事们克服一个个困难,一步步改造优化完成了系统开发。
也是因为建设自动化码头,朱林和刘耀徽两个90后结缘,成了同舟共济的好兄弟。工作中,他们一个负责硬件设备,一个主攻软件开发。“码头作业需要多工种配合,自动化码头运行是更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靠大家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通过这些年项目上的多次合作,我和朱林都意识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实现创新就得有敢想敢干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我们青年一代尤其需要。”刘耀徽说。
朱林也认为,作为山东港口青年一代,要在思想上紧随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重要使命,传承好“振超精神”和“连钢创新团队精神”,行动上立足岗位多学多练,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永保自动化码头全球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