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医生们全神贯注与AI对决
提到人机大赛你想到的是什么?是阿尔法狗大战围棋冠军李世石,还是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凡人?
7月29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胃早癌识别“人机大赛”在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百余位消化内镜高手汇聚一堂,与消化内镜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内镜精灵展开一场引人关注的“人机对决”,看看到底是谁先揪出早期胃癌病魔。
人机大战31位高手PK“内镜精灵”
“这个比赛方式很有特色,我就是想来和AI(人工智能)一较高下!”比赛开始前,来自全国的选手们充满了期待,甚至还有点小激动。
据悉,精灵杯全国早期胃癌诊断大赛是国内消化内镜领域的知名赛事,首创采用
视频案例的比赛模式,大赛分为白光场(30分钟)和染色放大场(两个半小时)上下两个半场进行,参加本次大赛的31位消化内镜高手,均是来自全国各地三甲医院消化内科经验丰富的内镜医生。31位参赛选手和AI(人工智能)选手,同时观看这100段胃镜检查的
视频,人脑与AI现场对抗,看谁能更准确、快速地识别胃镜影像中的早期胃癌。“这些病例都是已做过病理诊断,有结果的胃镜检查影像全国十余家大型三甲医院。”本届大赛主席于红刚教授介绍。
据了解,这次参赛的人工智能选手名叫“内镜精灵”(ENDOANGEL),是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医院院长于红刚教授团队自主研发、领跑全球的消化内镜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刚刚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GUT》《Lancet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Endoscopy》等行业学术顶级期刊上,赢得了国内外消化内镜专家的高度认可。
29日下午,选手根据抽签号码统一入场进入指定答题区域,在电脑面前开始比赛。另一边的会场内,消化领域的专家大咖正在进行精彩授课和对比赛病例的专业点评,同时在直播大屏中对本次比赛的选手进行监督,保证本次比赛的公平公正公开。
“机”智过人预测胃早癌展AI魅力
记者在现场看到,比赛开始后,参赛医生们都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不敢有丝毫分神。在白光场比赛结束后,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消化内科医生阳光告诉记者,“第一次参加人机PK,需要在30分钟时间里,看完100段视频并做出判断,这种体验确实很紧张,强度也比较大。”阳光医生介绍,在以往的诊疗中也使用过“内镜精灵”,与人脑相比,人工智能判断快,准确率较为稳定,是医生很好的助手。
最终,经过3个小时的激烈比拼,获得2022(第二届)精灵杯全国早期胃癌诊断大赛前3名的分别是:济南市中心医院的朱晓妍获选手组第一(75.92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李为光(75.71分)夺得第二名;重庆市人民医院史立伟(74.15分)获得第三名。
而“内镜精灵”作为神秘0号参赛选手,在高手云集的大赛中获得了84.67的最高分(不参与评奖,只计算排名),在精彩纷呈的“人机对决”中上演“机智过人”的精彩一幕。赛后组委会为本次大赛的参赛选手颁发荣誉证书、奖杯和参赛奖品。
“内镜精灵的比赛成绩非常优秀!作为内镜医师的‘第三只眼’,内镜精灵能辅助识别诊断病灶并进行分型,显著提高病灶诊断准确性、实现手术决策最优化。”于红刚教授说道。
主动识别AI能及时发现肿瘤
“早期胃癌的诊断一直是临床的难点和痛点,设计内镜精灵的目的,就是帮助医生来早期发现肿瘤。”作为“内镜精灵”研发团队的负责人,于红刚教授介绍,目前我国消化道肿瘤高发,主要包括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这三种癌,尤其胃癌,在早期发现五年生存率90%,一旦发展到中晚期,治疗费用高,过程痛苦且漫长,且生存率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非常重要,治疗效果截然不同,对病人来说有巨大意义。”
“由于基层的技术及医疗资源受限,加上胃癌的早期诊断本身就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如果利用内镜精灵来筛查,极为利于胃癌早期发现。”于红刚教授介绍,以往识别胃早癌靠医生,但有时候病灶很微小,或者藏得很隐秘,往往导致医生难以鉴别。而一般临床培养一个高水平的胃早癌诊断医生,至少需要3—5年的时间,过程也很艰难。“内镜精灵能够做到,不论是哪个层级的医生,即使在最偏远的地区,在其辅助下,医生就可以完成一台高质量高水平的内镜检查,避免盲区,主动识别消化道早癌,尤其是胃早癌。”于红刚教授颇为自豪地说道。
于红刚教授提醒,大家要做的就是提高做胃肠镜的检查频率,他建议超过40岁的人群,最晚从50岁开始,最好保持1至2年做一次胃镜,5至10年做一次肠镜的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