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香扑鼻。”打开手机微信,扫码,付费,等待50秒,一份热气腾腾的红油热干面由
机器人从出口推出,摆到眼前。
7月24日中午,江汉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员工食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体验了首台汉产热干面机器人端出的“杰作”。
传输、煮面、装碗、配料,机械手灵活抓取,全部在机器内部自动封闭式完成,每台机器人在1分钟内就能同时煮两碗面。记者看到,这台机器人占地约1平方米,下面有推轮,一袋袋封装好的新鲜面条装进机器人的冷藏室,由机器自动识别拆封。每台机器人一次可备料360袋。
“5年前就萌发了念头。”最早提出这个想法的武汉宽途科技公司总经理王刚说。
热干面是武汉的美食名片,但标准不一,品控良莠不齐,特别是大热天,在炉火前,一边挥汗如雨,一边煮面,员工非常辛苦却不能保证卫生。
王刚有在大型食品企业工作的经验,但对机器却是外行。经过多次试验,投资了40多万,首台模型样机虽然生产出来,却又重又笨,而且费时长,故障率高,烧一锅水要两个多小时,市场推广价值不大。
无奈之下,他四处打听,上门找到了江汉大学研究
智能机器人的左治江教授。左教授所在的智能制造学院在机器人研发走在高校前列,之前先后研发出爆破钻孔机器人、西红柿采摘机器人、超市理货机器人、无人送货机器人等,在业界享有盛誉。
左治江团队重新设计图纸,利用摄像头的视觉识别系统让机器人自动进行每个动作编程,同时分区管理,小碗作业,内部安装各类大小机械臂,比人工取面还精准。内部还有物料管理系统、自动消毒和清洗装置,体积也缩小了一大半。同时,还可以和无人驾驶汽车联合,只须点击APP,选取“附近的面”,机器人就能走到顾客面前,当面制作热气腾腾的热干面。他们已经接到了首批订单。
“技术成熟。”曾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的武汉华夏精冲科技公司董事长蒋成东品尝后连连称好。表示公司的高端制造生产线将随时为这款机器人的批量生产做好准备,每个月可轻松生产数千台。
闻讯而来的蔡林记送来面条,芝麻酱、萝卜丁和各种调料,派出30个店长现场品尝调试。“现在比我煮的还地道。”汉阳区的店长张宇说,过去煮面师傅非常辛苦,这么热的天气,凌晨4点多就要起床,烧水,备餐。炉前温度最高达到40多度,由于店面是开放式,即使安装空调也热得汗流浃背。
“地铁、医院、学校,人流量大的地点都可以摆放,特别适合上班族,每个成本不过数万元。”蔡林记相关负责人表示,利用这种机器人,计划打造一批无人热干面小店,一个员工可以负责几个街区,只需配好热干面和调料,其他工序全由机器完成,不仅能自动收款,当天就能分配流水金额。
“很接地气。”专程前来了解的湖北省经信厅消费品工业处副处长陈萍表示,这种消费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能有效实现机器换人,而且符合卫生,是主管部门重点支持和推广的产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