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助力产业升级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达29.3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但庞大的市场并未孵化与之相匹配的创新成果,建筑业在科研创新的投入普遍不足,生产率停滞不前,多数企业还处在“搬砖头、扎钢筋、浇混凝土、装模板”的低效水平。
有专家指出,“我国建筑业碎片化、粗放式发展模式带来的产品性能欠佳、生产效益低下、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依旧突出,距高质量发展要求仍有差距。”
作为传统行业,工地面临着现代化程度低、招工人难、管理者须耗费大量精力处理施工安全和质量等问题。
资料图来源:何嵘摄
而产业人口红利也渐去渐远。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1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9亿人,平均年龄41.7岁,比2020年提高0.9岁,50岁以上所占比达到27.3%。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与用友薪福社在2020年发布《社会化用工研究报告》称,当下房地产行业用工现状呈现下行态势。“提桶跑路”的梗历久不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到工地干重体力活,今年全国多个地区发文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用工年龄管理,房地产和建筑业“劳动力短缺”或将进一步加剧。
由此,机器人技术被业内寄予厚望。建筑机器人是指自动或半自动执行建筑工作的机器装置,可替代人工做繁重、重复或危险劳动,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和品质。近年来,从国家部委到地方政府纷纷推出一系列支持建筑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政策、规划。其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22年1月印发《“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提出,将推进建筑机器人典型应用,大力发展智能建造和装配式建筑。
“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已是建筑行业的“关键词”,房地产和建筑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解决行业面对诸多瓶颈问题、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必由途径。中国标准化协会秘书长高建忠表示,在既有的现代化技术体系中,最有可能承担起建筑业革新重任之一的便是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和智能建造体系的搭建。
创新场景推动技术落地
建筑业曾是数字化程度比较低的行业之一,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5G等技术的不断深入覆盖,智能建造的时代正在到来。
房企,建筑公司和机械公司以及一批机器人、自动化背景的创业团队纷纷探索将建筑机器人等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建筑领域,切入点涉及设计、施工、运维、拆除等建筑生命周期的各个节点。
卷扬式外墙乳胶漆喷涂机器人施工作业现场
地砖铺贴机器人配合瓷砖薄贴工艺技术,可实现自动铺贴作业。据企业相关人士介绍,该机器人集视觉识别、自动抓取、倾角调整、多点振捣等功能于一体,施工效率可达传统人工作业的3-4倍,而且铺贴厚度低、空鼓率低,还节省空间和用料。
事实上,推进行业的生产变革,仅有技术革新还不够,更重要是实现技术成熟后的普及。通过多类型施工场景的不断应用,以陆续扩大试点规模。
推广应用深挖碳减排潜力
智能建造技术的推广应用也是推动我国建筑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抓手。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去年底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2021)》显示,2019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97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0.6%。房地产和建筑业具有较大的碳减排实施空间。
对此,业内人士介绍,加快推动智能建造产品和技术的应用推广,对于减少碳排放将发挥积极作用。建筑机器人的应用可通过高质量、稳定的施工以及数字化、智能化的智慧工地管理,提高作业效率,大幅度减少施工的返工率;同时,通过科学的材料算量系统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以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及碳排放。
值得关注的是,在“双碳”目标和“用工荒”的当下,建筑机器人被行业寄以厚望,也获得了投资机构青睐,针对建筑机器人领域的投资正在逐渐升温。根据统计,2021年至少有14家智慧建筑相关企业完成融资,有数家企业融资额度达到或超过亿元。
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刘锦章表示,数字化转型是推动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中国建造”走向“中国智造”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凭借规模优势和大力投入,预计以建筑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建造技术在我国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带动更多产业变革。
未来,通过智能化和数字化手段,造房子的流程,也可以像流水线造汽车一样。随着一些代表性企业持续“加大、加速、加强”智能建筑领域的研发投入及应用推广,房地产与建筑业将迎来可持续发展的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