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湖区,就有这样一家以“炒菜机器人”为特色的杭帮菜系小炒餐厅——预立优膳机器人餐厅。才试营业几周,该餐厅的回头客及每日增单量不断增加,计划下个月再增加一台三口灶的炒菜机器人。
炒菜机器人如何炒菜?菜品味道如何?出餐速度怎么样?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中茵大厦B座二楼,为你揭开炒菜机器人餐厅的神秘面纱。
杭帮菜为主 最快1分钟出菜
“味道和卖相都不错,是熟悉的杭帮菜味道,而且价格还便宜,上菜速度非常快。”在餐厅试营业的几周里,在附近做安保工作的何师傅已成了回头客,这次他点了他最喜欢的小葱炒蛋、孜然牛肉和土豆丝。
餐厅保留了消费者的就餐习惯,只需扫一扫餐桌上的二维码便可完成点单。机器人后台收到指令后,随即抓取菜品料盒并将其移动至炒锅,此时炒锅完成预热并自动倒入了食用油……随着“哗哗”的一阵爆炒声,调料自动下锅,一台机器3口电磁灶炒锅同时开炒,平均1至3分钟即可完成一道菜。
对于机器人炒的菜,何师傅最初也保持存疑的态度来尝试,和朋友来品尝了一两次后发现菜品味道不错,而且价格实惠,一份小葱炒蛋只需要14元,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回头客。
餐厅负责人章涛告诉记者,试营业几周下来,到店就餐加上外卖单量已达到一百单左右,回头客以及每日增单量也不断增加。
记者了解到,为了做好精品小炒,餐厅前期花了大量时间在菜品调味与配比上。通过不断地品尝与调研,章涛发现口感在清淡与辛辣中间的杭帮菜最受欢迎。
“我们现在合作的大厨来自‘食神家宴’餐厅,由他为我们开发烹饪配料的精细配比,保证菜品的口感与稳定性。”章涛介绍,大厨根据多年经验,设置出调味配比后,还会反复尝试,“这里的每个菜,我们大家都尝了几十遍。”
大厨提供的配料有多精准?章涛说,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像店里目前卖得最好的菜品是小葱炒鸡蛋,如果放1克盐就咸了,放0.8克就刚刚好。再比如宫保鸡丁最初的生抽配的是5克,现在调整为4克。”
章涛告诉记者,开发炒菜机器人的初衷是因为他的父亲。“有一次,我去养老院看老爸,散步聊天后回去晚了,食堂只有剩菜,就算加热后再吃味道也变了。当时我就想,一定要让老爸吃到高品质的热小炒。”章涛表示,未来,他想把炒菜机器人餐厅开到社区里去,希望更多的老年人在社区里也可以尝到快捷方便且热乎乎的中餐小炒。
当然,针对老年人饮食定制问题,比如患有高血压老年人的盐分摄取控制,患有糖尿病老年人的淀粉摄取控制等,餐厅后续也会做一些定制化的调整,进行科学配餐,让老年人吃得更营养、更健康。
行业跨界 尝试将中餐标准化
开餐厅的,是一家研发智能机器人的科技公司——浙江预立兴川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位于云栖小镇,主要做智能化工业物流。炒菜机器人的硬件、软件和工控系统,也都是公司团队独立开发的。
以前做的都是工业物流领域,为什么突然向餐饮行业发展?
“想做标准化的中餐。”章涛说,“传统中餐很依赖厨师的个人发挥,但如果大批量工作,厨师容易体力不支,就会大大影响菜品的口感。开发炒菜机器人,用物力巧替人力,可以减少人工干涉,实现中餐的标准化。”更重要的是,机器人不需要休息,不仅节省了聘请大厨的人力成本,而且还能保证出餐效率和菜品口味的稳定性。
不少人认为机器人餐厅里只有机器人,一旦该模式在市场上普及,厨师们也将纷纷下岗。章涛说,这是一种误解。“机器只是为了解放人力,即便炒菜机器人在市面上普及开了,‘厨师’这个岗位也无法被代替,大厨们可以将重心放到调味、菜品研发等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在章涛看来,消费者到餐厅吃饭,“人”的服务与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如果整个流程全部让机器人来做,成本太高,规模化后无法实现盈利。
“我们最初其实做了一整套机器人,除了炒菜机器人外,我的工厂里还摆着被我们否定的上台机器人、洗碗机器人等。”章涛说,经过测试,最终只留下了炒菜机器人。“像盛菜出锅、上菜、洗碗,还是需要人工来完成的。”
从五年前公司落地西湖区到如今在西湖区开机器人餐厅,章涛说,这背后离不开西湖区政府的大力支持。“西湖区的政策补贴对我们研发类的公司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像今年开设的机器人餐厅,政府也提供了近十万元的补贴,特别感激。疫情至今,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陆陆续续收到了50万元的补贴,有效地缓解了我们的资金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