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溺水的关键是提高每个人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认识危险在哪里,掌握游泳的本领,遇到危险时懂得自救和救人的要领,并且善于求救。
暑假马上就到了,这是中小学生溺水事件易发多发的时期。日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印发通知,决定在放暑假前组织全体中小学生、幼儿园儿童和家长集中收看“暑假安全第一课:珍爱生命,严防溺水”,并要求组织各种观后活动,切实做到入脑入心,确保学生生命安全。
可惜就在这则消息发布的当晚,6月24日21时许,四川德阳中江县凯江边发生了一起溺水事件,一名12岁男孩溺水后两位成年人下水施救,结果三人均溺水身亡。6月25日,江西上饶余干县信江水域,3个玩水的孩子溺亡,1个孩子失踪。这样的新闻让人不忍去看,接二连三的惨剧告诉我们,预防溺水这一课实在太重要了。
然而预防溺水,做起来又谈何容易?江河湖海是最常见的地貌,自然界的水无处不在。即使在城市里,也有很多景观河道。要做到万无一失,难度太大了。为此很多地方做了不少努力。据央视报道,云南文山市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实施24小时监控,只要有未成年人走到盘龙河边,防溺水预警系统就会发出警告,同时家长和老师的手机会收到人脸识别后触发的短信和电话提醒;江西抚州市依托AI预警系统云
视频智能平台,对靠近辖区山塘水库的未成年人实时人脸抓拍、语音驱离、自动报警,学生家长、老师和值守网格员会第一时间进行干预。
可以看出,一些地方为防溺水想了很多办法。但我们或许也可以问一下,防溺水有必要用到人脸识别技术吗?这套“武装到牙齿”的防溺水系统,是不是真的能够确保万无一失?
很多溺水事件的起因都是儿童在水边玩耍引起的。从逻辑上说,让孩子远离水边,确实是杜绝溺水的最好方法。但是我们不要忽略了,水也是大自然的馈赠,亲水是人的天性。如果孩子一走到水边就会发出警报,安全是安全了,可这样的暑假是不是也缺少了一点趣味?
可能很多家长都跟笔者一样有过“找水”的经历。天热了,总想带孩子去郊外找个亲水的地方玩。可是在北京这样的城市郊外,要想找到玩水的地方真的不易。有时明明看到一条小河就在路边,可是开车好几公里,怎么也找不到下水的地方;好不容易找到了,只有一块小小的浅滩,游客的密度不亚于公交车车厢。上周在远郊找到了一处亲水步道,却发现因为有“地质灾害隐患”,这条步道从去年起就关闭了,打起了硬隔离。可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人翻越围栏下到水边。本来是挺好的亲水平台,可现在大家却需要找一些“偏门左道”,反而更加危险了。我们常说“堵不如疏”,大家有亲水玩水的需求,政府应该加大供给力度,在自然水域划出安全区,建设基础设施,引导孩子们去安全的地方玩水,这样反而能让大家避开危险地带,既解决了亲水需求,也可以保证安全。
给孩子们玩水的空间,其实还有另一层意义:防溺水,首先要熟悉水性,不亲水又怎能知道这些知识?防溺水的关键是提高每个人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认识危险在哪里,掌握游泳的本领,遇到危险时懂得自救和救人的要领,并且善于求救,这些都是防溺水的必修课。毕竟人工智能的监控不可能覆盖每一条岸线,人们心里的那道安全防线才是最重要的。正如教育部新闻里说的那样,防溺水教育最重要的是“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