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丛中、石缝里、大树下,500多台红外相机,就像放置在乌伦古河、额尔齐斯河流域的“盲盒”。
在牧民守护者的帮助下,这些“盲盒”记录下的每一个动静,成了研究濒危动物蒙新河狸的珍贵资料。
但初雯雯和她的团队,一度为拆好这些“盲盒”而苦恼,直到他们遇见AI。
新疆最北的阿勒泰地区,乌伦古河自东向西缓缓流淌,形成荒漠中狭窄的绿色走廊,这里栖息着众多的珍稀野生动物。
沿着河道的750公里,初雯雯和她的团队走过很多遍。
四年来,他们联合沿河的哈萨克族牧民,在这里共同种下近60万棵灌木柳。灌木柳为众多动物提供庇护所,也成为濒临灭绝的蒙新河狸的“食堂”和“新窝”。
濒危的河狸、难种的树
在中国,河狸仅存在于新疆阿勒泰地区,种群数量刚满600只,由于地处蒙古和新疆交界(中蒙交界),它们被称为“蒙新河狸”,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现存数量计,比大熊猫还稀有。
4年前,蒙新河狸的数量更少,大约只有500只——当一个种群数量低于400只的时候,就会不可逆的进行到近亲繁殖、种群消退,到退化、消亡的过程。
2018年,初雯雯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回到家乡阿勒泰。拯救濒危的蒙新河狸成为她的“首要任务”。
回乡的根源来自父亲。
初雯雯的父亲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后的第一批基层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员。从上幼儿园起,她就常被父亲带到野生动物保护站。因为父亲工作忙,她常常处于“散养”状态,各类野生动物成为她的儿时伙伴。“它们在我面前似乎没有展示出太强的攻击性。等到父母反应过来,发现我已经和动物打成一片了。”
“在野外长大”的初雯雯,对动物展现出强烈的喜爱,后来,她选择从事自然保护相关专业。大学期间,她参与创立了“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致力于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修复、野生动物的救助——阿勒泰有戈壁上的一片绿洲,那里各种野生动物时常出没,在她脑海中印象深刻。
中国第一张河狸在野外修水坝的照片,初雯雯摄
父亲是蒙新河狸保护的旗帜人物,河狸也成为她接触最多的动物之一。老一辈在新疆支援野生动物救助30年,得以让蒙新河狸没有消亡。但公众意识、技术和工具的缺乏,也让河狸们很难脱离“濒危线”。
年轻的95后决定“继承”父事,从大城市回到边陲,雷厉风行的开启了一系列调研。
“云雾升起的地方”是乌伦古河在蒙古语中的意思,这条内陆河滋养着岸上的牧民,本是荒漠绿洲,但蒙新河狸数量却难增长。
根据父辈经验和实地调查,初雯雯发现,蒙新河狸赖以生存的灌木丛在河道区域十分稀少。
它们通过啃食灌木为生,并将灌木作为筑巢的材料、以及抵御天敌的庇护所。灌木非经济作物,河岸牧民不种植,沿河的沙质化土壤,让生命力顽强的低矮灌木也难存活。
“种树”成为守护河狸最重要的一步。初雯雯团队为种树项目取了一个名字,叫做“河狸食堂”,可“食堂”并非一日建成,一场艰难的试错正等着他们。
由于沙土缺少固水能力,团队最初采用了人工徒步浇水方式,相信“人定胜天”。
“夏天戈壁滩太阳很大,近40度高温,河道750公里长,我们提着水桶徒步浇树。但早上浇完水,中午就干了,下午树已经蔫了。”协会负责人方通简回忆起4年前的场景,他是团队一群90后中唯一的80后。“我们把自己穿戴得像养蜂人,但还是浑身被蚊虫叮咬成疤,被晒得漆黑。”
初雯雯开始寻求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们的专业指导,“我们和教授们一起开会商讨解决方案。不断试错,通过扦插和压槽结合的方式种植,用上可降解的地膜防止水分流失,安装滴灌带、水泵等设备。”
初雯雯和团队成员观察灌木柳
集思广益下,灌木柳的存活率一年年提升,如今已经超过80%。团队还将一年一次的春季种植演进为春秋两季种植,提升“食堂”的搭建速率。
“当灌木成丛后,根系便抵达河床,可以自己存活下来。”初雯雯说。
群众路线
“奔赴边陲”的不止初雯雯一人,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目前有12人,来自东北、山东、福建、北京、上海等地,他们包括自然生态保护相关专业人员,或是曾经的兽医、志愿者。
虽然有专业背景和一腔热情,但面对广阔的阿勒泰,屈指可数的人员要应对各类野生动物的勘查和守护工作,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在河狸食堂的基础上,团队发起了“河狸守护者”项目,通过一一走访,让河道沿岸190户大概500个牧民参与到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
牧民居住在河道两岸,生活区域会和蒙新河狸重叠,成为“河狸守护者”的牧民,首先需要约束好自己的家人和狗,避免对河狸造成伤害;牧民也成为“自然保护公益巡护员”,通过日常巡护来勘查附近河狸是否有遇险遇困。“比方说是否有天敌入侵、是否洪水冲掉了它的窝、是否它被困在农用渠等。”
守护者们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帮忙检查团队沿途布下的“眼线”。
在蒙新河狸的生活区域,团队布控了500多台红外线相机,成为他们观察各类野生动物的“第三只眼”,相机之间相距很远,有的甚至三四百公里,团队对相机的管理成本高,不可控。
“牧民守护者可以帮我们检查相机是否损坏丢失,帮我们换卡,把信息传达回来。春日渐暖,牧民开始赶羊上山,一个夏天,迁徙范围可能是几百甚至上千公里。”
在750公里的狭长河道上,500多本地牧民和12人的团队达成了一种特别的默契。“这种方式很好的解决了当地自然保护基础薄弱、相关从业力量缺乏的问题。”
初雯雯的B站账号,她时常把动物“带回家”,分享各种救治动物的奇遇
用AI拆“盲盒”
草丛中、石缝里、大树下,这500多台红外相机,就像放置在乌伦古河、额尔齐斯河流域的“盲盒”。
在牧民守护者的帮助下,这些“盲盒”记录下的每一个动静,也成了初雯雯团队最珍贵的研究资料。即使是见过太多的“神奇动物”的她,每次开盒的瞬间,也常常惊喜得叫出声来。
红外摄像机采集回来的河狸照片
这些素材对分析阿勒泰地区的野生动物状况有巨大帮助。例如,对片区的河狸数量进行统计,根据该地的生物多样性决定是否要作为生态修复的选址点,是否适合在这里“种树”,以及种树后,这里的生态恢复阶段性成果如何。
但“开盲盒”也让初雯雯和她的队友足够头痛。
这些红外相机,一年有500-600T的素材,素材需要团队的人一一筛选,从中找出有价值的片段,并进行分类。
通过人工肉眼的筛查,进度非常缓慢。“我们要通宵营业,此外还去求助了很多学校,把数据分配给了二十个研究生,还有200多个志愿者在线上工作做视频分析,量大,准确性也不高。”
初雯雯这些年轻的守护者,则在思考技术是否能带来改变?
2021年底,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关注到了腾讯Light公益创新挑战赛,挑战赛可以帮助参赛队伍免费接入依托于腾讯优图等顶级人工智能实验室的腾讯云AI技术,用技术的力量来拆“盲盒”。双方快速推动了腾讯云图像识别等AI技术在项目研究中的应用,通过AI让红外相机能识别各类动物,将原本人工需要2、3个月甚至半年时间的审核工作缩短至2天,实现对蒙新河狸的位置定位、数量计数,以及对栖息地修复的精准选址。
“相比于人工至少提升了500倍的分析时间。”方通简认为,AI在蒙新河狸栖息地修复的前置、总结、预测过程中,都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河狸之外,阿勒泰地区还有很多其他动物被相机捕捉,AI算法可以推动着整个区域动物保护链条的畅通。”
除了识别动物,推动珍稀动物的数据分析,AI在阻止偷猎者、狙击网络渠道野生动物非法贸易等领域也有重要价值。
初雯雯和技术团队
“在动物保护领域,AI应用还不普遍,但我们尝试后获得了巨大成功。如果说有某种途径可以覆盖更多机构,我觉得会对整个行业带来很大变化,这是可以预期的。”方通简说。
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技术。相比父辈,年轻一代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有了更多新的想法,对困难也有了新的解法,正如几万棵新生的灌木柳,即使在阿拉善6月的太阳下,也恣意的生长着。
此前,腾讯已经运用AI技术助力寻找雪豹等各种生物
▼
4年来,蒙新河狸的数量,在初雯雯团队的守护下,已增加了超过100只。
更多公众参与到千里之外的河狸守护行动中。协会成立四年以来,团队和腾讯公益合作发起的“河狸食堂”、“河狸守护者”、“河狸方舟”三大公益项目。通过与公众互动、协作,在祖国边陲的乌伦古河畔种下了60余万棵灌木柳树苗,发展了500人的当地牧民自然巡护员队伍,建起了阿尔泰山在中国境内的第一所专业野生动物救助中心。
千里之外,很多90后、00后的“河狸守护军”,用自发省下来可乐钱、奶茶钱、游戏皮肤的钱,帮河狸种树和“造窝”。“很多人一有假期就来阿勒泰,有的还带着家人,吃住都在种树工地里。”
“河狸守护者”公益项目,找到了190户自然巡护员,网友们开始“云领养”河狸家族,一开年大家伙都第一时间报名为牧民巡护员们购买草料,积极地把自己去年“抢”到的河狸宝宝再次领回家。
在乌伦古河的河狸种群,每只河狸都有自己名字,例如四川网友认领的河狸叫“小面”、北京网友认领的叫“糖葫芦”、河南网友领养的叫“少林寺”…
在“河狸方舟”公益项目下,富蕴县修建出阿尔泰山在我国境内第一所专业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建立起野生动物的全国兽医会诊体系。曾经特别短缺的食物、药品赞助,曾经贫乏的灌木林,都慢慢丰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