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鱼形机器人,它尾巴左右摆动时,身体可以发现水中的微塑料;当从它们边上游过时,就可以粘住这些微塑料。
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微塑料一般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与“白色污染”塑料相比,微塑料的危害体现在其颗粒直径微小上,这是其与一般的不可降解塑料相比,对于环境的危害程度更深的原因。
对微塑料的研究,最早集中在研究个人护理用品中发现的塑料微粒、在压模成产品之前逸出的原始塑料颗粒,以及废弃瓶子和其他大型塑料废弃物中慢慢释放出的塑料碎片,所有这些微塑料都会被冲入河流与海洋中。
此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了《从污染到解决方案: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全球评估》报告。报告显示,海洋垃圾中85%是塑料。到2040年,流入海洋区域的塑料垃圾量将增加近两倍,每年海洋中将新增2300-3700万吨塑料垃圾,相当于全世界每一米海岸线将有50公斤的塑料垃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日,我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鱼形机器人,其能够有效收集海洋中塑料的微小碎片。当鱼形机器人尾巴左右摆动时,它的身体可以发现水中的微塑料分子;当从它们边上游过时,就可以粘住这些微塑料。
该鱼形机器人只有15毫米长,能以光源为动力向各个方向游动。当激光照射到鱼的尾巴上时,光线会使材料变形,发生弯曲。连续几次这样的弯曲就能够推进尾巴左右摆动,行进向前。
值得一提的是,该机器鱼每秒可以游大约自身身体长度的2.67倍。在游动过程中,鱼形机器人会释放出含有带轻微负电的分子,这些分子会吸引带正电的微塑料分子,从而让附近的每一个微塑料来“自投罗网”。
另外,该机器人能够灵活地扭转,甚至能够拉动5公斤的重量。新创造的材料也有再生能力,因此即使该机器人经历了一些损害或切割,自愈能力也能达到89%,并继续吸附。如果它在深海中“猎取”污染物,这种情况可能就经常发生。
未来,希望该机器人能够有效解决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