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13日,36氪爆出海柔创新
20亿美金融资遭H Capital跳票,由于新股东H Capital未打款,海柔创新最新一轮融资或已变成今日资本、五源资本、源码资本等跟投老股东的内部轮。后36氪向海柔创新求证此事,海柔创新表示,H Capital已于近期打款,但有一部分尚未到账。
但在6月14日,海柔创新官方宣布获得的过亿美金D+轮融资中,领投方为今日资本,跟投方包括五源资本、源码资本、红杉资本等老股东,
原先爆出的股东H Capital确实并未出现在资本名单。36氪报道认为,这体现出资本和
机器人行业正处于一种微妙的拉锯中,移动机器人行业遇冷,独角兽海柔的融资遇阻不过是表象之一。
资本真的开始“熬”机器人赛道估值了吗?其实不然,有公开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中国AGV/AMR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企业超过600家,其中,主营产品为工业
应用移动机器人(AGV/AMR)的本体企业约为220家,
超过30家企业年营收破亿,目前市场仍然存在非常大的变数。
在2020年常有投资人将海柔创新与海康机器人、极智嘉进行类比,认为三家企业领跑中国移动机器人第一梯队。但就2021年的公开资料来看,极智嘉、海康机器人的销量已经破万台,而截至2021年9月,海柔创新公开的发货量则刚超过2000台,有资本认为其很难站稳第一梯队的高估值。
海柔创新的交付量数据在最新一轮融资中也没有披露。
千台和万台分别作为发展分水岭,可以明显发现市场的竞争已经愈发激烈,更具成本优势跨界而来的企业并不算少,例如前不久井松智能成功获批科创板IPO注册,科捷智能、北自科技已经在准备IPO。
在6月10日,海康威视也发布官方公告称,将分拆旗下子公司海康机器人赴创业板上市。过去三年,海康机器人营收、利润实现三倍增长,
公开的机器人交付量逾3W台,营收从8.52亿增长至27.4亿,归母净利润从3000万增长至4.85亿,
全球客户超7000家。
如果以营收数据进行细化对比,第二梯队中,斯坦德机器人、仙工智能、劢微机器人、未来机器人、迦智科技、
库卡移动机器人、灵动科技等企业的市场增速非常明显。
例如截至去年底,
斯坦德机器人公开的交付已逾3000台,而库卡移动机器人则借助库卡渠道优势,发展同样异常迅猛,这些共同分切着细分行业以及海外市场的大蛋糕。
有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市场工业应用移动机器人(AGV/AMR)市场销量约72000台,较2020年增长75.61%,市场销售额达到126亿元(海外销售25亿元),同比增长64%。有资本根据市场数据判断,
2020-2025年中国移动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超35%。
在2020-2022年,资本尤其是美方资本热衷选择加码移动机器人企业的重要依据,一直是
企业营收的高速且持续上涨。增速超过行业平均增幅越多,则意味着在马太效应下,企业越容易占据未来市场竞争的优势。
海柔创新凭借料箱机器人品类这个杀手锏,在2020-2021年这段时间快速拿下顺丰DHL、飞利浦、安踏、波司登等,头部企业单一仓库交付订单高达数百台。营收达到约10亿元,这种快速拿下市场的能力,使得在2年时间海柔创新的估值从5亿元快速翻番至近20亿美金,
百倍超过国内移动机器人估值。
但移动机器人的产品更迭速度非常快,就产品形态来看,在诸多厂商通过布局复合机器人以及多形态移动机器人时,海柔创新专注的料箱机器人形态难免呈现出一定局限性。
同时就专利来看,先发企业的布局已经趋于稳定和完善,海柔创新的全球1100余件知识产权专利聚集在搬运机器人、仓储系统、伸缩臂等相关领域,
与多家企业专利已经形成更多碰撞。
从1991年国内第一台AGV正式落地应用开始,30余年的时间里,其实已经有非常多的传统企业进行对该品类的探索,即便有了技术和资金,作为创业公司,
海柔相比传统的制造业公司而言远没有深厚的产业化积淀。
不可否认,货物体积小、批量小、具有多元SKU的行业,海柔创新的产品通过高效率能够快速覆盖。但海柔全球500+商业项目落地大多集中于鞋服、零售、电商等,例如
3C、半导体等精密制造行业,海柔创新的产品很少见进入。这些领域的企业较多,市场壁垒也并不强。
在当前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增大的情况下,这部分企业处于制造升级意愿最强的阶段,也是目前移动机器人市场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这也让海柔创新的优势并那么明显。
全球经济局势波动,行业订单减少,资本对于企业的选择更加谨慎。
36氪在一篇报道中提到,一家知名移动
机器人公司,开年以来已经主动降低了35%的估值,仍未完成新一轮融资。行业整体景气度不高的情况下,已经有仓储领域头部移动机器人公司已裁员15%以上。
海柔创新的高估值能否持续,单一品类产品未来IPO是否可行,最终还需要更多业绩支撑和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