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多家同业的手术机器人已在中国获批上市,公司恐失先发优势
作为集医学、机械学、生物力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于一体的医疗器械产品,手术机器人被誉为机器人产业皇冠上的“明珠”。这类产品虽然已进入中国市场多年,但长期以美国医疗设备公司直觉外科(ISRG.US)旗下的达芬奇机器人一家独大,中国国产手术机器人尚处蓄势待发阶段。
虽然行业未成熟,但相关企业早获资本青睐。去年11月2日,港交所迎来第一家手术机器人企业微创机器人(2252.HK)上市,其引入了Aspex Management、高瓴资本、礼来基金等7家基石投资者,认购9,500万美元股份。直至上周二,另一家手术机器人企业──深圳市精锋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首次向港交所叩门递表,务求在资本市场分一杯羹。
随着中国首款国产腔镜机器人2021年10月获批上市,多款同领域在研机器人也进入临床试验或注册申请阶段,行业正风起云涌。选择在此时上市的精锋医疗成立于2017年,主要研发的是腔镜手术机器人,该产品是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细分市场,外科医生通过控制台远程控制连接在机械臂上的手术器械,完成切割、凝血、解剖及缝合等步骤,可用于泌尿外科、妇科、胸外科及普通外科手术等。
精锋医疗当前已完成两款主要产品的设计和主要研发,进展最快的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MP1000,已经于2021年12月完成适用于泌尿外科手术的注册临床试验,今年1月获药监局受理注册申请。
招股书显示,MP1000在临床试验展现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低于全球领先手术机器人达芬奇手术系统。此外,公司另一款关键产品SP1000,亦于2021年10月启动在妇科手术的注册临床试验,是中国首宗进入妇科手术关键性临床试验阶段的单孔手术机器人。
精锋医疗在深圳设厂,年产能约为80台手术机器人,公司称计划在上海建设总面积约60,000平方米的新生产设施,届时年产能将超过500台。据招股书引述的研究报告,该处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的手术机器人生产基地。
商业化之路不易
中国被视为手术机器人市场极具增长潜力的市场,但受制于配置证、价格以及培训合格医生稀缺等因素,手术机器人装机量整体有限,2020年占全球市场份额仅5.1%。
手术机器人行业的商业模式主要是“系统+耗材+服务”,即医院需一次性购买手术机器人的硬件及配套软件,并长期购买机器人配套使用的器械,以及维修等售后服务。西南证券认为,这个商业模式的壁垒高于纯耗材模式,医院更换设备成本高,后面的竞争者很难超越,公司也能稳定控制软件的技术迭代,为公司带来稳健收入增长。
但是,在中国大多数地区,手术机器人费用没有纳入医保,需由患者自行承担,对大多数医院和患者属奢侈品。以达芬奇机器人为例,其购置价格最高约250万美元(1,620万元),机器的维修保养等服务的年费最高达19万美元。
因此,使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单次手术费用,比传统腹腔镜手术高出 3 万元左右,制约了手术机器人的应用。事实上,达芬奇进入中国市场十余年,但截至2020年底,全国仅安装了189台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渗透率0.5%。
手术机器人作为高端医疗设备领域,面临前期研发投入高、获批上市销售流程时间长等问题。精锋医疗由于未有产品上市,2020及2021年分别录得净亏损7,940万元及3.5亿元,而研发开支分别占73.9%和63.5%。
同行已纷纷上市
虽然大量国产企业仍在早期研发阶段,但基于机器人辅助手术的临床优势,以及国家政策对创新医疗器械的支持,国金证券、西南证券等多间投行在研报中表示,看好手术机器人未来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以及行业的高成长性。
资本市场也用金钱证明了其乐观愿景,2022年首季,手术机器人行业已出现至少7宗融资事件,其中5宗单笔融资过亿元。精锋医疗成立至今,已获得三正健康、LYFE Capital、博裕资本、淡马锡、保利资本与红杉中国等数十家知名机构的投资,累计融资规模约20亿元,2021年10月完成的最新的一轮融资,公司投后估值已突破15亿美元(97亿元)。
2021年,山东威高手术机器人母公司威高骨科(688161.SH)、骨科手术机器人龙头天智航(688277.SH)登陆上海科创板,微创机器人也在港股挂牌,目前三家公司的市值约168亿元、49亿元和218亿元,可见精锋医疗目前的估值位列行业中下水平。
事实上,威高骨科拥有中国首款获批上市的国产腔镜机器人“妙手-S”,天智航研发的新一代“天玑2.0”骨科手术机器人已于去年2月获批上市,微创机器人旗下也有两款手术机器人在今年获批。面对已占据先发优势的竞争者们,精锋医疗未来要后来居上,看来有一定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