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军 宁夏临床病原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医学实验中心分子诊断组组长接受采访的两个小时,宁夏临床病原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医学实验中心分子诊断组组长赵志军,总要不时看看微信。
“不好意思,现在是非常时期,我得随时了解标本分派情况,并快速组织安排检测。”赵志军又总结式地补充一句,“现在要论严格管理,我觉得除了部队就数医疗机构了,只要有情况,随时准备出发。”
自2020年1月24日凌晨宁夏发出第一份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报告以来,截至2022年4月28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医学实验中心分子诊断组已检测核酸样本106万管。赵志军便是这个团队的“主心骨”。
“殚精竭虑”是44岁的赵志军对过去两年的总结,他两鬓的白发记下了每个艰难的检测日夜。
近日,赵志军被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面对荣誉,他神情依旧凝重:“新冠病毒太‘狡猾’了,现在还不是能喘口气的时候。”
“每天都面临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
赵志军走路很快。这也难怪,坐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应急筛查的“前哨岗”,严峻的形势容不得他慢条斯理。
2020年初建立快速检测体系和应急处置预案的情景,赵志军至今记忆犹新。
“为啥叫新冠病毒?就是因为它是新的冠状病毒,它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它到底会不会传染、怎么传染,最开始没人清楚。”赵志军说。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由于防护物资匮乏,连检测人员的防护服和N95口罩有一部分都是社会捐赠的,但这其中有一些物资并不一定符合医疗卫生防护标准,还需要靠专业理论和以往的防护经验来发现其中潜在的生物安全风险。“那段时间,实验室出现污染的情况时有发生,必须要考虑优化核酸检测流程并规范操作技术要领。”赵志军回忆道。
然而,彼时大家所理解的防范,仅仅是如何正确穿脱防护服。
参照诊疗指南、依靠自身经验,赵志军带领分子诊断组在标本接收、病毒灭活、自动化核酸提取、扩增检验及报告发放等方面进行反复研究,探索建立起了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规范。此外,他们还与时俱进,根据国家政策和疫情发展形势不断提高检测能力。
“自第一份核酸检测报告发出后,我们每天都面临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赵志军感慨道,“在初期,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两眼一抹黑、深一脚浅一脚。”
在指导小组成员前,赵志军要先自学,自己摸索出操作要领,然后再传授给他人。为了保证实验室不停工,他琢磨出许多独到经验,诸如针对实验室核酸污染问题,将实验室划分为14个监测区域,同时建立通风系统以快速消除核酸污染。他还把实操“妙招儿”贴在办公室玻璃上,很快就铺满了整面墙。
同时,作为分子诊断组组长,赵志军还要协助科室主任完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应急筛查方案、技术流程和质量体系文件的撰写,处置各种应急突发状况。
疫情之初,由于送检标本量极大,分子诊断组成员每天早晨7点半交接班,次日凌晨三四点回家,取下口罩,他们脸上都是深深的勒痕。
后来,实验室升级为国家第八片区公共检测实验室之一,实行24小时工作制,这种高强度工作状态,一直持续到现在。
想起最初那些并肩作战的日子,赵志军最想感谢的,是他的团队。“接下任务后,12名组员第一时间投入战斗,平均每天工作14个小时,没有一句怨言。”他感慨道。
“把所有经验都毫无保留地跟大家分享”
在这场抗疫阻击战中,快速、准确的检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2020年9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分子实验室改造升级项目获得自治区卫健委批准。截至目前,实验室已符合全送新风系统的P2+生物安全实验室标准,具有两套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拥有二代测序、一代测序和荧光定量PCR仪等设备,能够完成日检万例、分型鉴定和快速检测等任务要求。
科学防疫,核酸检测打了“头阵”,赵志军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鉴于疫情时有发生,必须要储备充足的检验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自2021年以来,他带领技术骨干在医学实验中心展开技术培训。让他欣慰的是,如今已有65人具备新冠核酸检测证,两人能够和他一样完全具备独立分析判断和应急处置的能力。
“我把所有经验都毫无保留地跟大家分享,只希望他们能在协助新冠疫情筛查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赵志军说。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量大并需要值夜班,赵志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针对如何解放劳动力,他萌生了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代替人工的想法。
2020年,赵志军承担了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2019-nCoV快速诊断技术与互联网+AI预防控制体系的研究》项目,取得了多项科技应用成果,如“智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技术标准”的草案、“疫情筛查+预检分诊系统的开发与应用”“PCR扩增空间的理论化和实践”等。
特别是在“智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技术标准”项目中,赵志军利用机器人自动化实验室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受到全国实验室仪器及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26)相关负责人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并建议其进一步修订为“智能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技术标准”,于是他带领团队成员再次展开攻坚。
自从接下这项工作,赵志军周末便很少休息,“只要有时间,头脑也清醒,就在琢磨到底怎么弄”。“制定国家标准,是要给全国带头,一丝一毫的闪失都不能有。”他说。
“生命有限但学习一定是无限的”
一场疫情,让久居幕后的检测工作站到了“C位”,也让赵志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自疫情暴发以来,他和团队就因抗疫突出表现获得了单位的肯定和社会的赞誉。
其实早在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前,赵志军与感染性疾病的“斗争”就已开始。
早在2018年,他就主持宁夏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始了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的血流感染病原菌早期精准诊断、实时动态报告和临床应用的研究。
在该项目结题时,赵志军已开发出血流感染病原体诊断的新型技术体系,即“声微流控捕获血液病原体(细菌)+高通量测序诊断PANEL+荧光药敏技术”。这项成果正在进行进一步临床验证和转化前研究。
这些成果的取得与赵志军爱学习、勤思考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赵志军自小便是“别人家的孩子”,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微生物学专业,但他从不觉得自己聪明。“我每一个单项都不比别人强,笨鸟先飞吧,综合起来可能会稍微好一点。”他说。
“生命有限但学习一定是无限的,不学习分分钟就被淘汰了。”赵志军特爱买书,除了专业书籍,还涉猎很多理论和思维拓展类书籍,如《基因传》《枪炮、病菌与钢铁》《上帝的手术刀》《生命的未来》都是他的心头好。有时,下班了他愿意在办公室看会儿书再离开,他也因此成了待在科研楼里时间最长的人。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个人成长,更离不开环境熏陶和平台支撑。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推出了各种政策激励员工研发创新成果,赵志军说,正是在这种创新环境中自己渐渐成长。
他所在的宁夏临床病原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在宁夏科技厅和依托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支持下,形成了临床病原微生物耐药分子流行病学及耐药机制研究等3个研究方向,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122项,发表学术论文182篇,为宁夏临床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快速检测和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撑,并率先在自治区内提出了“细菌耐药三级防控体系”的概念。
作为该实验室副主任,赵志军在自我精进的同时,也培养了大量研究生和科研骨干。
他很喜欢利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和团队成员、学生归纳总结科学问题,然后通过现有技术手段或医工融合技术开展研究,以获得一些创新性成果或结论。
“经常学生们还不知道我怎么想的时候,我就把自己否定了。工作中需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气,别怕失败、摔跟头,你要首先承认不行,才有可能行。”赵志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