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临港方舱医院,50台无接触配送智能机器人每天“工作”24小时,来回穿梭在3200张隔离床位之间送餐、药品和生活用品。
“如此大面积的配送,单纯由人力进行,既费时费力,还会增加交叉感染风险。”上海擎朗智能科技公司工程师杨奥林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智能服务机器人不需要专人值守,7×24小时无间断工作,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的体力工作,无接触配送也能有效降低人际接触,最大限度地保障人员安全。
“智能服务机器人正在越来越多应用到医院、酒店等场景中。尤其是疫情发生后,无接触服务的智能机器人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天猫商用电器负责人勾宇昆告诉记者,小机器人身后是一个千亿元市场规模的赛道。
抗疫“老兵”
50台无接触配送智能机器人是上海临港方舱医院的特殊战队,它们不需要穿防护服和戴口罩,只需要定期消毒。充电4到6小时,就可以无间断使用16小时。
接收指令后,小机器人会来到对应的床铺前,发出语音提示,床位上的人起身取东西,小机器人说再见告别,整个交流过程不超过1分钟。
机器人除了发餐,还会帮助医护人员派发物资、医疗用品。最大的特点是不用戴口罩、穿防护服,安全高效。“在方舱里使用的W3机器人经过特别的改造,四开门,承载能力强,容量大,私密性也强,一次可以满足4个床铺的配送。”该公司相关负责人池晓敏告诉记者。
此前活跃在餐厅的服务机器人能否适应方舱的生活,起初擎朗智能的工程师们也有这样的担心。“环境复杂、举架高、人员流动性大等是机器人遇到的主要问题。”不过据工程师介绍,由于搭载了自主研发的激光定位导航技术与智能避障系统,机器人经过线路规划和调试之后,很快就在方舱医院中流畅穿行。
如今,它们已在这里工作了半个月,除了充电和消毒,日夜无休。
实际上,智能服务机器人已经是抗疫前线上的“老兵”。2020年疫情暴发第一年,擎朗的机器人就首次在杭州的隔离点上岗。机器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医疗服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往医务人员一层楼送餐需要2小时,机器人出现后只需要1小时20分钟。”池晓敏介绍。
杭州战役一结束,擎朗机器人再次被派往武汉方舱医院。为了胜任方舱工作,机器人进行了特别改造。
以往机器人需要触摸执行下一个指令,进入方舱后工程师在软件上进行了改进,下达命令改为用脚踢机器人的防撞条。不过网友们纷纷吐槽,认为小机器人太辛苦,值得更温柔对待。工程师们想出了通过测算时间间隔的方式,测量房间之间的距离,综合机器人的行走速度,让机器人实现自动回头,进入新指令。
同样在抗疫一线,消杀机器人也在医院“上岗”。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北京洛必德科技有限公司支援的16台消杀智能机器人,也在无间歇对医院门诊楼、住院部公共区域等场景及电梯、卫生间、楼道等高频触摸点位,代替人工,全天自主消杀。
“机器人进入抗疫一线,优势很明显。”勾宇昆认为,首先是疫情暴发后人力成本不断攀升,机器人介入可以为创业者、投资方等降低运营成本;其次人机交互的模式更加简捷安全;此外,在特殊场景下,机器人不用担心感染,方舱只是一个实用场景,以后会更多普及到医院、隔离酒店。
商业模式迭代
抗疫机器人活跃在抗疫前线,背后是无接触配送的风口。疫情发生后,用户对无接触配送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正是看中了赛道背后的价值,2021年10月天猫开始孵化商用机器人类目。从单日销售突破100台,半年不到突破千万台的销售规模。
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2021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到839亿元,2016~2023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8.3%。
天猫在背后扮演的角色更类似“助力跑道”,帮助机器人品牌从天猫起飞。“天猫大力推动用户、机构对智能服务机器人的功能、使用场景等的理解。”勾宇昆告诉记者,更重要的是推动智能服务机器人商业模式上的迭代。“以往服务机器人主要依靠线下分公司、经销商去触达客户,形成合作意向再派人到现场进行测量、调试安装,最后付款,交易链路较长。要开拓一个城市的市场,需要花很多的人力物力到当地扫街扫楼,效率并不高。线上触达效率更高,可以同时面对9亿名用户。”
“我们按照用户的浏览路径进行线上布局。”池晓敏告诉记者,擎朗上线了天猫旗舰店、小程序,目的就是让用户更容易找到我们。“擎朗原先在淘宝上开店,用户会反问,为什么不去天猫呢?”上线天猫期舰店,擎朗的形象也变得更专业、值得信赖。不过池晓敏透露,擎朗仍然更倾向线上吸引用户,再转向线下交易,机器人需要落地到具体的场景中进行贴身服务。
天猫想做的事情显然不只是线上曝光那么简单,勾宇昆向记者透露,更重要的作用是通过引进优质供应链,推动价格成本降低,最终推动交易量。
“在方舱使用的擎朗W3机器,市场价是12.8万元,市场上普遍的服务机器人均价也在10万元左右。”勾宇昆告诉记者,天猫会给商家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让他们以较低成本先把产品引进来。下一步则通过提升机器人的盈利能力摊薄成本,比如在机器人的屏幕上增加广告内容投放,帮助使用商家增加新的收入。
一些新的商业计划也在孵化中,比如对品牌方开放阿里的生态资源,机器人可以和天猫精灵的模块相结合,提升人机交互的能力;从饿了么、飞猪等挖掘出更多的线下应用场景,一个更直接的方式是,在高德地图上,推出机器人酒店、餐厅榜单,疫情发生后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接受智能服务机器人,而不只是好奇。
“从2015年的机器人元年到2017年井喷,2020年疫情发生之后,人们对智能服务机器人的认知更多。”池晓敏向记者透露,2021年9月,擎朗完成了软银2亿美元的D轮融资。
区别于其他投资公司,软银对机器人投入了非比寻常的热情。早在2014年,孙正义带着软银机器人公司开发的开云入口网页版
Pepper亮相。Pepper停产后,软银更多以投资人的身份参与投资,对中国公司尤为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