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佳士科技irobot开云电竞官网下载app机器人ABB机器人产业联盟发那科机器人展览机械手码垛机器人

人工智能教育火热 师资队伍建设跟上节奏了吗

日期:2022-04-07 评论:0
  超半数的受访学校已经开设或正在筹备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活动,但教师授课能力缺乏和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仍是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是《2022年人工智能教育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点出的人工智能教育困境之一。
  近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和腾讯联合举办了人工智能教育研讨会暨《人工智能教师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试行)》)《蓝皮书》成果发布会。《标准(试行)》和《蓝皮书》旨在指导人工智能教育实践,也勾勒出人工智能教育的现状。
  师资队伍建设,仍是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教育中的关键一环。
  在受访的中小学校中,参与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活动的教师数量较少,专职讲授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师寥寥无几,大多数受访教师认为自己对于人工智能专业知识和相关工具的掌握程度一般。此外,已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也尚处于让学生了解与体验人工智能阶段。
  人工智能正在与教育融合发展
  教育部科技司信息化处处长任昌山在研讨会上指出,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呈现出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加速转型的大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纷纷聚焦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技术、平台、产品、标准等领域,积极探索和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而且,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向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巨大潜能。
  实际上,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发展上,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举措。
  任昌山介绍,在基础建设方面,我国出台了《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驱动力,构建网络、平台、资源、校园、 应用、安全六位一体的教育新兴基础设施,推动教育的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和融合创新;设立了两批共18个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创建区,推动利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来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启动了两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试点,在46个地区、56所高校深入推进智能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的融合;开展了人工智能条件下的教育社会实验,依托10个实验地区和19个基地来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同时,连续3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共同举办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发布了《北京宣言》。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未来教育专委会副会长吴砥表示,当谈论中小学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时,常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指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趣,增进其对技术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提高他们对人工智能的风险意识;第二,则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优化教学、管理和评价,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也就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
  “我们也接触过不少学校,发现他们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教室、教材和教师上。其实,前两者的缺乏相对比较容易解决,很多企业都可以提供比较成熟的人工智能产品,很多出版社也都发行了相关教材,提供配套的课程教学资源。”吴砥说,“但教师的问题,确实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师资培训需要明确标准,还需要配套的培养培训体制。”
  提升教师能力是当务之急
  调查数据也说明,吴砥的观点具有普遍意义。
  腾讯教育和腾讯研究院联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历时半年对全国25个省市的16万学生、2万多教师以及1000多名校长展开问卷调查,并以此为基础,编制了《蓝皮书》。
  《蓝皮书》课题组发现,学校管理层普遍积极推进人工智能课程,但教师能力培养和课程体系完善是当务之急。受访的中小学校中,参与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活动的教师数量较少,专职讲授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师寥寥无几,大多数受访教师认为自己对于人工智能专业知识和相关工具的掌握程度一般。此外,已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也尚处于让学生了解与体验人工智能的阶段。
  人工智能课程是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其课程内容涉及面宽、内容广泛、更新快,因此人工智能课程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技能,才能适应课程发展的需要。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顾小清在对《蓝皮书》进行解读时介绍,在调查中共有15080位受访教师使用过人工智能技术。课题组对该部分教师进行了高等教育阶段相关课程培训参与情况的调查分析,只有近三成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师在高等教育阶段接受过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相关课程培训。
  “这或许也能解释目前人工智能师资能力普通偏弱的情况。高等教育期间的教学是教师接触人工智能的第一步。”顾小清说,值得庆幸的是,大多数一线教师都非常赞同在高等教育阶段开设人工智能课程,这为未来的教师教育奠定了基础。
  人工智能教育不仅是技术的教育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汪琼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一方面,人工智能课程和其他信息技术一样,需要让学生了解技术、认识技术;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课程也要培养学生对未来的想象力和预见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工智能教育不仅是技术的教育,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认识都可以融入这类课程中。”汪琼说。
  “如果没有合适的师资,我们讨论的所有关于人工智能的美好愿景,可能都是零。”北京教育学院信息学院教授于晓雅指出,教师培训的最佳途径,就是找到真实的场景和可落地的应用。她强调,做教师培训,最终还是要回到教学方式的变革上。如果还是用传统的方式教学,那所谓人工智能课程,不过又是多了一项技术的学习。
  曾有老师说,我要讲主题为“人工智能写诗”的一堂课。那么,讲讲技术,让高中孩子调用自然语言处理的模块,用人工智能写出一首诗,是不是就算完成了教学目标?于晓雅说,这还不够。“我们得找问题。得想一个生活场景中的问题,让课程跟问题解决挂上钩才行。”比如,能不能让课程落脚在讨论人工智能写的诗歌能否超越人写的诗歌,或者说人工智能的诗跟人类的诗比起来有什么不同?“这样就变成了一个项目式的学习内容。否则,只是单纯教给学生技术,并没有达到我们教学改革的目标。”于晓雅说。
  人工智能教师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在《蓝皮书》调研的基础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王素组织了专业团队,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此次出台的《标准(试行)》从人工智能理解与意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问题解决、教学实践、伦理与安全六个维度上对人工智能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
  比如,在教学实践方面,《标准(试行)》认为,教师要能够根据人工智能课程标准要求和可用的人工智能教学设备情况,运用教学设计方法与工具开展课堂教学实践;还要能够帮助其他学科教师熟悉各种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应用方法,指导其他学科教师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与工具优化教学实践。
  王素希望,《标准(试行)》能成为规范与引领人工智能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活动的重要指南,作为各学校开展人工智能教师培养、人工智能教师培训、人工智能教师评价等工作的参考依据,也为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提供支撑。
  超半数的受访学校已经开设或正在筹备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活动,但教师授课能力缺乏和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仍是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是《2022年人工智能教育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点出的人工智能教育困境之一。
  近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和腾讯联合举办了人工智能教育研讨会暨《人工智能教师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试行)》)《蓝皮书》成果发布会。《标准(试行)》和《蓝皮书》旨在指导人工智能教育实践,也勾勒出人工智能教育的现状。
  师资队伍建设,仍是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教育中的关键一环。
  在受访的中小学校中,参与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活动的教师数量较少,专职讲授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师寥寥无几,大多数受访教师认为自己对于人工智能专业知识和相关工具的掌握程度一般。此外,已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也尚处于让学生了解与体验人工智能阶段。
  人工智能正在与教育融合发展
  教育部科技司信息化处处长任昌山在研讨会上指出,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呈现出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加速转型的大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纷纷聚焦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技术、平台、产品、标准等领域,积极探索和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而且,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向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巨大潜能。
  实际上,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发展上,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举措。
  任昌山介绍,在基础建设方面,我国出台了《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驱动力,构建网络、平台、资源、校园、应用、安全六位一体的教育新兴基础设施,推动教育的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和融合创新;设立了两批共18个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创建区,推动利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来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启动了两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试点,在46个地区、56所高校深入推进智能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的融合;开展了人工智能条件下的教育社会实验,依托10个实验地区和19个基地来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同时,连续3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共同举办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发布了《北京宣言》。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未来教育专委会副会长吴砥表示,当谈论中小学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时,常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指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趣,增进其对技术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提高他们对人工智能的风险意识;第二,则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优化教学、管理和评价,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也就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
  “我们也接触过不少学校,发现他们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教室、教材和教师上。其实,前两者的缺乏相对比较容易解决,很多企业都可以提供比较成熟的人工智能产品,很多出版社也都发行了相关教材,提供配套的课程教学资源。”吴砥说,“但教师的问题,确实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师资培训需要明确标准,还需要配套的培养培训体制。”
  提升教师能力是当务之急
  调查数据也说明,吴砥的观点具有普遍意义。
  腾讯教育和腾讯研究院联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历时半年对全国25个省市的16万学生、2万多教师以及1000多名校长展开问卷调查,并以此为基础,编制了《蓝皮书》。
  《蓝皮书》课题组发现,学校管理层普遍积极推进人工智能课程,但教师能力培养和课程体系完善是当务之急。受访的中小学校中,参与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活动的教师数量较少,专职讲授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师寥寥无几,大多数受访教师认为自己对于人工智能专业知识和相关工具的掌握程度一般。此外,已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也尚处于让学生了解与体验人工智能的阶段。
  人工智能课程是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其课程内容涉及面宽、内容广泛、更新快,因此人工智能课程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技能,才能适应课程发展的需要。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顾小清在对《蓝皮书》进行解读时介绍,在调查中共有15080位受访教师使用过人工智能技术。课题组对该部分教师进行了高等教育阶段相关课程培训参与情况的调查分析,只有近三成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师在高等教育阶段接受过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相关课程培训。
  “这或许也能解释目前人工智能师资能力普通偏弱的情况。高等教育期间的教学是教师接触人工智能的第一步。”顾小清说,值得庆幸的是,大多数一线教师都非常赞同在高等教育阶段开设人工智能课程,这为未来的教师教育奠定了基础。
  人工智能教育不仅是技术的教育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汪琼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一方面,人工智能课程和其他信息技术一样,需要让学生了解技术、认识技术;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课程也要培养学生对未来的想象力和预见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工智能教育不仅是技术的教育,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认识都可以融入这类课程中。”汪琼说。
  “如果没有合适的师资,我们讨论的所有关于人工智能的美好愿景,可能都是零。”北京教育学院信息学院教授于晓雅指出,教师培训的最佳途径,就是找到真实的场景和可落地的应用。她强调,做教师培训,最终还是要回到教学方式的变革上。如果还是用传统的方式教学,那所谓人工智能课程,不过又是多了一项技术的学习。
  曾有老师说,我要讲主题为“人工智能写诗”的一堂课。那么,讲讲技术,让高中孩子调用自然语言处理的模块,用人工智能写出一首诗,是不是就算完成了教学目标?于晓雅说,这还不够。“我们得找问题。得想一个生活场景中的问题,让课程跟问题解决挂上钩才行。”比如,能不能让课程落脚在讨论人工智能写的诗歌能否超越人写的诗歌,或者说人工智能的诗跟人类的诗比起来有什么不同?“这样就变成了一个项目式的学习内容。否则,只是单纯教给学生技术,并没有达到我们教学改革的目标。”于晓雅说。
  人工智能教师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在《蓝皮书》调研的基础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王素组织了专业团队,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此次出台的《标准(试行)》从人工智能理解与意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问题解决、教学实践、伦理与安全六个维度上对人工智能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
  比如,在教学实践方面,《标准(试行)》认为,教师要能够根据人工智能课程标准要求和可用的人工智能教学设备情况,运用教学设计方法与工具开展课堂教学实践;还要能够帮助其他学科教师熟悉各种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应用方法,指导其他学科教师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与工具优化教学实践。
  王素希望,《标准(试行)》能成为规范与引领人工智能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活动的重要指南,作为各学校开展人工智能教师培养、人工智能教师培训、人工智能教师评价等工作的参考依据,也为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提供支撑。
声明:凡开云电子链接 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开云客户(www.www.wykobounce.com)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39553798-8007
更多> 相关开云电子链接
0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开云电子链接
点击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