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碧桂园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杨国强提出一份《关于加快应用智能建造产品技术、助力“双碳”目标、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报告,受到业界关注。
杨国强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9.410,0.18,1.95%)、5G、新材料等技术与建筑业的深度融合,智能建造的时代正在到来。目前,国内已经可以实现建筑机器人、建筑信息模型(BIM)、新型装配式建筑等产品和技术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协同作业,可应用于勘察、规划与设计、生产、施工、监管与验收、运维与管理等建筑施工环节,能够很好地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和效率,同时还能大幅减少工地上的建筑垃圾和废弃物,减少碳排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胡严 文/图
数字化时代 传统建筑业需要创新变革
农民工,是建筑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一季度,建筑行业往往都面临周期性“用工荒”。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农民工总量2.9亿人,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数量为5481万人,较顶峰时期的2014年下降11.46%;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超26%。建筑工人是支撑建筑业发展的“根基”,而当“用工难”问题愈加突出,难题如何破解?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之一,但存在部分施工企业“搬砖头、扎钢筋、浇混凝土、装模板”的现状。有建筑专业人士表示:“我国建筑业创造了诸多世界第一,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浪费大、安全问题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
对此,杨国强认为,中国建筑(4.980,0.11,2.26%)业到了变革、创新的时候,数字化、智能化建造房屋的方式,成为这个传统行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筑机器人 为传统行业注入生机与活力
“让工人脱离繁重的工作环境,这是建筑机器人的使命,也是建筑机器人需要去解决的问题点和痛点。”碧桂园集团全资子公司——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简称“博智林”)相关负责人表示。
2018年7月,碧桂园集团投资研发“博智林机器人”,正式开始探寻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建造之路。3年多来,碧桂园集团通过“建筑机器人+BIM+装配式”的模式解决了传统行业的发展痛点。作为扎根一线多年的“老兵”,碧桂园四川区域大运营组长马禄哲,对建筑机器人带来的改变感触颇深:“智能建造,不仅有效提高了工程效率,在安全管理、节能减排等方面也都有突出表现。”
“从前端测量到混凝土施工,再到室内装修,以及后端的清扫清洁,机器人能实现不同工序现场的不同施工。”博智林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首款获得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住建部”)认可的机器人,博智林测量机器人最先在碧桂园各大项目落地使用,成都青白江公园大道项目就是试点之一。
据该项目负责人周志亮介绍,这款通过对建筑施工实测实量领域“3D AI图像处理”“虚拟仿真”等核心技术攻关研发的测量机器人,是人工测量效率的2—3倍,计算精确度能达到98%以上。具体来看,以往3000平方米的实测工作,2—3名专业实测人员一般需要两天才能完成,使用测量机器人后,一个实测人员可在一天时间内完成工作,工效明显提升。
而这,只是碧桂园3000多个在建项目的一个缩影。
创造美好生活 碧桂园建筑机器人发展进入新阶段
“智能建造赛道上的玩家,实际上面对的是一片空白的过去和未知的未来。”博智林相关负责人认为,“处于智能化起步阶段,博智林的成长过程并不容易,因为这并非只是简单的一个新业务,而是要推动建筑行业完成从劳动密集型转向产业现代化的技术变革。”
作为智能建造赛道最早入局者之一,碧桂园集团的成绩斐然。2021年2月初,碧桂园佛山顺德凤桐花园项目被住建部遴选为全国智能建造示范点,这是博智林建筑机器人首个商业应用项目,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真正引入建筑机器人且批量应用于工程建造过程的试点项目。不仅如此,在2022年初,博智林在汕头金平项目首次完成“BIM+FMS+WMS+建筑机器人多机施工系统”的验收,这标志着建筑机器人已进入多机协同系统化应用的新阶段,建筑业向“智能建造”又迈出一大步。
知名专家张尧学教授认为,“碧桂园集团旗下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通过BIM数字化、建筑机器人、新型建筑工业化等技术创新,在多个复杂的施工场景上成功实现多机协同施工,在国内智能建造领域属于首创,为推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住建部之前曾发布了关于同意开展智能建造试点的相关通知,上海、重庆和广东三地的7个项目正在开展智能建造试点工作,博智林建筑机器人也正批量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当中。由此看来,“机器人建房”的建筑行业革命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