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进位于南京经开区恒达路19号的康尼机电工厂车间发现,“智改数转”正是荣誉背后最强有力的“推手”。
“最强工人”连续作战不知疲倦
行动敏捷、力大无穷、不知疲倦……在康尼机电车间里,一个个“皮肤”颜色鲜艳、不间断工作的机器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它们堪称自动化车间里的“最强工人”。不同生产线的“工人”有着不同的名字——玻璃粘接机器人、钣金机器人、包边机器人、丝杆机器人……来到钣金机器人身旁,记者看到,它用1米多长的手臂单手轻松擒住一张20斤重的门板,一个敏捷转身,便把这个重家伙放在冲压机里。不一会儿,车门上出现了一个车窗外框。整个过程不需要一个人工,一天可以生产500件产品。
给铝板上下料、蒙皮冲裁、折弯加工……过去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20个人工集体作业,不仅生产效率低下,还存在安全隐患。“不仅如此,手动操作还存在误差,产品的质量把控难度较高。”康尼机电企划部部长张洪斌介绍,“现在,机器人通过参数化编程技术的深化应用实现快速换型,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安全隐患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稳定性。”
目前,康尼自动化车间数控自动化设备应用率达到70%以上,其中机器人设备应用率达到25% ,数控自动化设备联网比例达到91%,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及质量控制水平。
“小指挥官”下达指令说一不二
在“智改数转”过程中,康尼机电围绕高质量运营,深层次推进数字化工厂建设,在制造数字化方面,应用MES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实现智能优化排产,将多级指令变为单级指令,直接排产到机台,提高排产效率。
在康尼机电的车间里,一块块显示屏沿着每条生产流水线依次排开,在这个1万多平方米的车间里显得颇具阵仗,对于产品的生产要求和标准都详尽地显示在屏幕上。它们就是指挥每条生产线工作的“小指挥官”,向“工人”发出“命令”,后者只需要按照指令一板一眼地进行机械化操作即可。
电脑取代人脑后,工作细化到什么程度?张洪斌说,小到“一颗螺丝拧多紧”都会有明确指令。“过去由人工进行拧紧校验,螺丝拧到了什么程度、有没有拧紧这些问题只能通过翻看纸质记录来校验,无法得到有效保证。”他介绍,“现在通过智慧化系统,所有的工艺参数都实现了无纸化,系统会根据订单要求自动选择拧螺丝时所需要的工具和力矩等参数,只需要按照这套系统提供的数据和要求去加工零件即可,大大降低了人为误差。一旦没有按照顺序操作,就会立刻报警。”
“小指挥官”们的“幕后大佬”是谁?车间旁一个近百平方米的智慧大厅就是答案。在这里,数十位负责生产组织、设备管理、采购管理等环节的工作人员正对着电脑紧张忙碌,指挥着前端车间里的所有智慧化操作。
“生产过程最核心的,是实现产品制造的过程。”张洪斌说,“每当接到一个新订单,负责生产组织的工作人员便会在这里将产品开单、排程数据录入平台,经数据分析后向车间发出指令。”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避免了以往车间工人凭经验操作时产生的人为误差。除此之外,一旦产品出现问题,系统可根据每个环节的数据实现质量追溯。
“智慧客服”能“治未病”,提前扼杀“病灶”
产品交付后就万事大吉?康尼机电的回答是“否”。轨道车门交付给客户后,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这个“智慧客服”便“上场”了。基于物联网、先进故障诊断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这一系统实现了对使用中的车门的故障预测与远程“健康”管理,让智能化、数字化延伸至应用终端,为全产业链的智改数转提供借鉴。
在每个康尼机电轨道车辆门运维人员的手机里,都装有一个车门系统智能诊断及运维平台,堪称轨道车辆门系统领域的“智能运维专家”。在这个平台上,远至呼和浩特,近至南京本地以及上海、杭州等全国20多个城市的“康尼门”都有体现。
“我们的地铁门、高铁门、站台门的‘健康’状况在这里一目了然。”张洪斌介绍,如果车门出现硬件磨损、开关不畅等“亚健康”现象,工作人员都可以及时得到反馈,“此外,一旦系统远程监测到任何突发故障,都会立即发出警报并派单给当地维修队伍实施快速抢修。”
不仅能给轨道门远程“治病”,智慧化手段还能通过提前预判,给使用中的门“治未病”。过去如果没有这套智慧系统,只有在车门发生故障的时候再去处理,车辆运行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产品的可靠性与使用安全性较低,不仅如此,月检和年检运营成本也是笔不小的开支。如今,通过对车门异常运行状态的分析,系统可以及时发现车门故障的早期征兆,故障诊断准确率高达98%,“亚健康”预测准确率达80%。通俗点说,在车门还未出现故障时,系统便可以提前预知其将出现的状况,从而将“病灶”扼杀在“摇篮”里。
张洪斌介绍,为系统推进企业“智改数转”实现整体转型升级,康尼机电制定了《康尼制造2025规划》。以此为指导,目前康尼机电已完成了数字化转型,到2025年将逐步实现智能化,进而进一步提升企业运营能力及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