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冬奥会上惊艳了众多运动员的送餐机器人正继续服务于冬残奥会。各式各样的机器人为各国冬残奥会运动员提供了多种方便的服务。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不仅仅在奥运会场景,送餐机器人其实已经深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国内不少餐厅、酒店甚至KTV里,都涌现出了送餐机器人的身影。
记者日前采访了送餐机器人的制造商、营销人员、餐饮店老板等,为读者揭开送餐机器人如何悄然而迅速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培育市场:送餐机器人从人形到餐车
不少人都有“偶遇”传菜机器人的经历。
“春节聚会的时候去的饭店用机器人传菜,它每次把菜传到后都会唱一遍‘你笑起来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样’,提醒服务员上菜,我全程听了好多遍。”网友阿宅不爱吃海带说。“餐厅里的传菜机器人比服务员忙碌得多,哼着小曲四处奔波。”网友安小妹说。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目前较为普及的机器人往往外形酷似餐车,拥有四个轮子和几层可以摆放餐盘的置物架,它们可以灵活躲避路途中的障碍物,自动完成配送食物至指定餐桌的任务。
不过在送餐机器人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它并不是这个样子。如较早涉足机器人行业的苏州穿山甲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在其2016年新三板公开转让说明书中介绍,2014年至2016年间,其主营业务从原本的液压破碎锤更改为服务机器人。当时该公司生产的送餐机器人分为四个系列。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这四个机器人在外形上均设计成模仿真人服务员端盘子的形象,而不是现在的“餐车”形象。
早期的送餐机器人多为“人形”,后来演化成更为普及的“餐车”,经历了近十年的过程。
根据张江科投发布的文章,早在2012年,穿山甲机器人公司就成立了服务机器人研发实验室,但挑战也随之而来。服务机器人概念并未大规模兴起,进入这一领域的玩家并不多,可供参考的技术经验无从谈起,如何走出实验室并实现落地成为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而且整个市场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如何精准找到客户需求成为市场培育的关键。
对于为何进军送餐机器人,穿山甲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张利强表示,“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餐饮业人力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并有大量的重复性劳动,在这部分场景下我们机器人的效率要远高于人类。”
同样进军送餐机器人的还有成立于2010年的擎朗智能。“2010年到2013年期间,我们做机器人尝试过很多方向,包括大学老师的教学仪器设备、中小学的教育机器人、扫地机器人、高仿真机器人、迎宾机器人等,但是都不适合长期发展。大概2014年开始,我们逐渐确定了做无人配送机器人。当时,我们发现无人配送机器人这种产品应该在商用环境中会逐渐成熟起来。”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关总监池晓敏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据了解,使用商用送餐机器人的商家最早能追溯到2010年济南的一家自助火锅店,但当时的机器人采用的是磁导航技术,机器人只能沿着铺设好的黑色磁轨运动,无法避障,甚至连后退都无法完成,只能沿着磁轨完整行驶一圈后才能回到出餐点,因此送餐效率不高,还可能出现故障。
从2012年到2022年,送餐机器人的制造技术也在不断升级。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2016年穿山甲机器人公开转让说明书显示,其四款人形送餐机器人中,有两款机器人属于磁感导航,一款基于RFID定位技术,一款则配备多种传感器。2022年2月20日,贝壳财经记者阅读穿山甲销售人员出示的产品介绍发现,目前该公司的机器人产品已经使用SLAM机器人定位导航。这也是国内大部分机器人制造商走过的技术升级路线。
此外,在市场的逐年选择下,餐车造型的机器人在销量上也逐渐取代了开云入口网页版
。“开云入口网页版
送餐其实效率并不高,改造成餐车形状能在缩减体积的同时增加容量和移动的稳定性,效率更高。”从事餐饮行业的吕聪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
按下加速键:疫情下送餐机器人火了
新冠疫情的出现给送餐机器人行业按下了“加速键”。
“无接触配送的需求变多了。”广东一家送餐机器人经销商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比如有的隔离酒店必须要用机器人送餐,这样可以减少感染风险。”
池晓敏告诉记者,疫情前,真正落地的送餐机器人其实数量有限且量产能力有限,疫情后,服务机器人的需求井喷式爆发,各个医院与隔离点使用机器人的视频传播起到了良好的市场认知效果,“无人配送机器人在疫情期间大放异彩和人们接受度的进一步提升,都将加速机器人在商用领域的发展与落地。尽管国内疫情已经缓解,但是国外疫情依然十分严重,因此公司也收到了大量的海外订单。”
据统计,中国送餐机器人在2017年市场规模只有千万级,到2020年底,中国送餐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已经达11.6亿元,有机构预测2025年将接近150亿元。
融资方面,相关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服务机器人相关融资事件超120起,其中过亿融资额超过一半,如擎朗智能D轮融资2亿美元、优必选科技C+轮融资19亿元、优地科技C2轮融资2亿元等。
36氪发布的《2021年中国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机器人赛道初创项目数量保持平稳,行业二八效应明显,头部企业持续获得资本支持。根据鲸准数据库,截至2021年10月31日,共收录4653个机器人相关项目。其中,种子轮至A轮项目673个,A+轮至C轮项目172个,C+轮至Pre-IPO项目22个,战略投资与并购项目472个,未融资项目3254个。
根据IFR和中国电子学会提供的数据,2021年我国机器人行业总体市场规模预计达到839亿元,比2017年增长一倍以上,年均复合增长率20.2%。从市场结构来看,开云电竞官网下载app
占比53%,服务机器人占比47%。
其中,属于服务机器人大类下的送餐机器人发展速度居前,根据餐饮大数据研究服务机构NCBD(餐宝典)此前的统计分析数据,2019年中国送餐机器人市场规模只有2.2亿元,而2020年送餐机器人规模或达到12亿元左右,预计在2025年接近150亿元,届时送餐机器人在整体服务机器人市场中的占比,将从2019年的1%左右上升至10%左右,增长9倍。
挖掘刚需:补充服务人员转型留下的缺口
那么,当无接触配送不再成为刚需,送餐机器人还能“火”吗?
对此,普渡科技市场部总监郑志斌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送餐机器人研发的初衷是为了实现企业的降本增效,无接触配送只能算是这一品类机器人的用途之一。它真正还是需要解决餐厅服务行业在用人方面的难题,帮人类服务员摆脱高频、重复的机械劳动,到那时送餐机器人将会成为市场刚需。
贝壳财经记者以买家身份联系数名送餐机器人经销商,发现被推荐较多的送餐机器人品牌主要包括擎朗智能和普渡科技。“如果你餐厅自己用,不需要别的功能只是送餐,推荐擎朗t6,价格在1.8万元左右;如果你需要语音对话等其他功能,推荐普渡贝拉,价格在2.8万元左右。”多名经销商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
“可以采用‘先租后买’的模式,即先租用尝试,如果想要购买直接补齐差价。一些机器人需要在天花板贴定位用的标签,另一些机器人则不用,购买后连上笔记本,我们远程操作即可。”一名经销商说。
贝壳财经记者观察到,技术升级和成本下降是越来越多餐厅购入送餐机器人的原因之一。“我去年置入了一台送餐机器人,平摊下来月租金差不多2000元,比服务员月薪要低。”2月27日,在天津经营餐馆的曾先生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池晓敏对记者表示,一名传菜员在一线城市的薪资为4500元到5000元,“如果你给他一辆电动车,他会变成一位快递员、外卖员,他的薪资从4000元变成了7000元。因此,很多服务员逐渐转向快递、外卖行业。到今天,没多少年轻人愿意做这样简单、重复性高的工作了。餐饮行业存在着巨大的人力缺口。而随着机器人技术的成熟,无人配送机器人的使用成本也在不断下降。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餐饮业,人工成本不断提升,与普通服务员不同,机器人不会请假,不知疲惫,无需社保等额外成本,每月仅需少量的电费,24小时全天候待命。”
曾先生对记者表示,送餐机器人虽然便宜,但仍然无法替代真人,只能作为真人服务的补充,“它的存在可以提升我们服务员的服务质量。机器人传菜时,服务员只需要到桌端菜,这可以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和顾客的沟通和对顾客需求的响应上。此外,小朋友比较喜欢机器人,会吸引一批顾客。”
前景展望:送餐机器人瞄准高频移动领域
贝壳财经记者以送餐机器人相关关键词在社交平台搜索,发现网友对送餐机器人的态度也各有不同。有网友非常喜欢和送餐机器人交互,表示机器人“很可爱”,也有网友表示送餐机器人的语音很吵,“没人想听一个机器合成的娃娃音播放那些尴尬的语音”。
“一些品牌餐厅人力成本居高不下。为节约成本也做了许多尝试,比如引入机器人,但传菜机器人的灵敏度不够高,只能用在非高峰的就餐时间。四个轮子的机器好造,但那只是机器,加入人工智能的机器才称得上‘机器人’。”网友歪Y子表示。
吕聪告诉记者,只有等AI语音交互等技术成熟,机器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有可能和人类服务员对比,这在短期是不可能的事,但以目前的技术,送餐机器人已经能够做到很多,并且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
“无人配送机器人的关键是移动,移动就是跑腿。生活中哪些场景哪些人是在做跑腿工作,那就是这个行业的潜在市场。本着这个原则去寻找,你会发现餐厅里的传菜员需要高频地跑来跑去、外卖员和快递员需要高频地跑来跑去、医院里面的小护士需要高频地在定点之间跑来跑去、保安在商场里巡逻需要来回打转、清洁工做清洁工作也需要四处移动等。于是就会发现,高频的移动工作实际上非常多,并且这些工作是非常机械的、不需要创造性的。这些工作,实际上都是可以使用机器人的,也是我们未来会进入的领域。”池晓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