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威高所生产的首台国产机器人妙手S获NMPA通过,成为国产首台获批通过的手术机器人;11月2日,微创医疗机器人在港交所上市,零收入撑起了430亿港元的市值;同日,由美敦力独家投资的术锐机器人宣布完成B+轮战略融资。术锐的创始人是上海交大的徐凯教授……
或许还有更多值得关注但来不及关注的新闻,用如火如荼形容这个赛道一点都不为过。一面是“国产可替代”的高度和意义支撑,一面是集采之下企业的被动转型和主动突破,手术机器人的赛道不火都难。
01
三件大事
“获得NMPA的批准只是起点。接下来我们还有三件事要做。”威高机器人集团总经理王炳强告诉「赛博医客」。
10月27日,获得NMPA批准上市的“腹腔内窥镜手术设备”是国内首家获批上市的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
手术机器人的市场,一直是直觉外科的天下。达芬奇凭借他的2000多项专利和全球82.9%的市场份额占据了手术机器人天下。而威高妙手机器人的获批上市,真正意义上“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威高手术机器人的产品申报了6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其核心技术及零部件均为自主研发,在机械设计、主从映射实时控制、立体图像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比如,多自由度丝传动解耦设计技术,更有利于精度保持;从操作手的可重构布局原理与实现技术,使机器人的“胳膊”更轻,更能适应手术的需求。
“妙手S已经完成了300例左右临床试验。”王炳强说。此次获批的威高妙手S主要适用于胆囊切除术、腹股沟疝手术、食道裂孔疝修补及胃底折叠术、肝囊肿开窗术、阑尾切除术和袖状胃切除术——以上这些手术都属于普外科手术。
“目前我们还只做了普外科适应症的申请,下一步我们要做泌尿外科、妇科的适应症申请,开展临床实验。”12月份启动临床试验。这是王炳强眼中的第一件要事。
另一件威高机器人在准备的事情是:严控产品质量,根据市场需求,组织手术机器人的生产。
所谓的市场需求,在威高的眼里早已有把握。作为全国排名第一的医疗耗材商,威高集团有5000名销售人员一直在一线蹲守。需要国产机器人的医院“数千家“,这是他们掌握的基本数据。
截止到2020年底,达芬奇的全球保有量在5000台左右,美国是其主要销售市场。亚洲市场保有量达到894台,占其全球市场份额的15%。与威高销售团队掌握的数千家医院相比,显然市场空间还很大。
第三件事,市场布局。与直觉外科在全球布局循序渐进一样的是,威高机器人也计划在国内稳步推进。只是他的第一步主力市场是在二线城市,而不是达芬奇已经有足够分量的一线大三甲医院。
与达芬奇2500万一台的价格相比,妙手S的定价“会在达芬奇的一半左右。”这也是威高觉得有底气将二线城市作为主力市场的原因之一。但是,与达芬奇一样的是,“短期靠设备、中期靠耗材、长期靠增值服务”的盈利模式,暂时也不会变化。
02
超车的弯道
这听起来是一种特别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厂家以“达芬奇”为标,希望自己也能做出如达芬奇一样的“圣杯”产品;另一方面又需要在技术上绕开诸多的达芬奇专利,做到达芬奇已经做到的事情。更大的痛点在于,产品做出来之后,如何建立自己的差异性竞争力。
“以前从上海到北京,我们只能走着去;别人却可以开车去,甚至别人开着BBA去。你别管我们现在开的什么去,不管是五菱宏光还是奥拓,至少我们可以开车去了。”参与过研发及临床试验的湘雅三医院孙许龙医生告诉「赛博医客」,言语中满是自信。
是的,不仅仅是威高,对于国产达芬奇们来说,能在这个赛道做到国产从零到一,就已经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只是与达芬奇多达2000多项的专利、适应多科室的能力相比,国产达芬奇们的提升空间还很大。但有一件事,妙手S却做到了行业第一:实行远程手术最多的机器人。
2020年9月24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教授牛海涛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操作“妙手”的主操作手,通过5G网络远程控制3000公里外的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人民医院手术室里的“妙手”从操作手,为患者实施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术。成功完成一例超远程泌尿外科手术,为远程医疗的可能性提供了样本。
除了贵州,从今年2月份开始,威高集团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共同合作开展远程医疗项目,利用5G网络,陆续给临沂、潍坊、威海等地的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这让原本小范围开展的远程手术覆盖了整个山东地区。这在威高内部被称为“山东模式”。
威高的想法是,以地级市医院为核心,以至少200公里为辐射半径,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全山东乃至全国覆盖,以“山东模式”继续拓展,探索远程手术“中国模式”。目前此类远程手术案例已有50多例,是5G远程手术样本量最多的产品。说到这一点,王炳强的骄傲溢于言表。
03
为什么一定要有“手术机器人”
关于手术机器人,业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疑问:“目前的手术机器人最多看起来像是一个更灵巧的手术器械或者器械系统,为什么能被称为手术机器‘人’”?
是的,从传统的开腹手术、到腔镜手术、到机器人手术,在手术这个传统项目所经历的历史变革中,器械一直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医生借助器械升级了自己的‘手、眼、脑’的功能”,孙医生告诉「赛博医客」。眼睛用来观察、大脑进行判断与决策、手对眼睛看到的东西进行判断和确认同时执行大脑的决策——这是外科医生在手术台上的基本模式。而灵巧的器械,比如内腔镜或者是手术机器人,借助机械手臂扩展了医生的手的功能,借助3D影像等技术,扩展了人眼的功能。对于大脑功能的升级,却还在探索之中。
为什么一定要有手术机器人?如果我们将开腹手术成为手术1.0版本,腔镜手术是手术的2.0版本,手术机器人是手术的3.0版本,那么完全智能的机器人手术可以称为4.0版本。“而只有手术机器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能够承载下一代手术:智能机器人手术。”孙医生说。
智能机器人手术,也被称作数字手术或者智能手术。简单地说,除了手和眼,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在某种程度上升级了人脑功能,甚至无需人的参与就能完成的手术。
这不是遥远的现实。2016年华盛顿儿童国家卫生系统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使用最好的外科医生技术对智能组织自主机器人(STAR)进行编程,使其成为“超级智能”机器人。
在这个自动缝合猪肠的实验中,STAR的肠吻合缝合线配有外科工具和机械臂,其效果比专业外科医生和达芬奇系统制造的缝合线还要好。而且所有的猪都存活了下来,没有并发症。
虽然实现的路还很长,解决的关键技术和细节也特别多,但这并不是没有可能。如果将手术也理解为一个连续决策过程 ,目标是一个最优决策路径的话, 本质上和它和下围棋没有太大区别。人工智能战胜顶级围棋大师已经是过去式了。
也许更关键的问题是,研发智能机器人手术的系统动力来自于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