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龙”
这副模样看起来,说它可爱的有,说它诡异的也大有人在。小鹏方面希望这款机器马“成为小鹏友的第一个智慧交通工具”,但一个工具,要它“你懂我,我懂你”干嘛呢?
之前在8月,小米发布了一款机器狗产品——CyberDog仿生四足机器人。这款首先提供给“米粉、工程师与机器人爱好者”的机器狗,价格为9999元,相当于一部高端手机的价格。而养一只真狗,拿金毛来说,按普通养法,一个月的开销在一千元左右,也就是,不算买的话,养金毛十个月的钱可以拿来换一个仿生四足机器人。
但你不再需要照顾它,关爱它,陪伴它,你只需要使用它,让机器狗陪伴你。它还是能跑会跳,可以听从你的指令、识别你的声音,跟随着你运动,用它采用了英伟达Jetson Xavier NX人工智能平台,具备高达21 TOPS算力的“大脑”理解你。但它对你的理解,基于冷冰冰的数据与算法,正如它的机械外壳一般。
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这话也不知道从多少年前说起,根据考古学家的说法,狗可能在1.4万年前就被人类驯化了。那机器狗呢?
最早的消费级机器宠物狗,是索尼在1999年推出的机器狗爱宝(AIBO),在软件控制下,爱宝可以回应语音指令,表现不同的“情感”,也能唱歌跳舞。
2020年6月,波士顿动力的四足狗型机器人Spot投入商用,这款机器人售价7.5万美元,定位在开发人员和第三方的平台,可以为从建筑到远程医疗的应用程序构建配件,仍然是一件面向B端的产品。
特斯拉则想要让机器人走进C端家庭,在今年8月的特斯拉 AI 日,马斯克称明年将推出跳舞机器人 Tesla Bot 原型产品,其将是一款和普通人相似的机器人,可以帮人们做那些危险、重复、无聊的事,比如跑腿去便利店购物、收拾家居用品等等,听起来有点像家里会请的保姆。
不管是机器狗还是机器人,在实用功能外,都能在赛博社会满足人的陪伴需求。能提供陪伴功能的还有虚拟偶像。两类产品的共同点在于所依赖的算法都来自人,不同则在于,机器狗是独立的产品,而虚拟偶像背后有“中之人”(即虚拟偶像背后的提供配音和动捕的真人)。另外,受限于技术成本,以及较高的价格,机器狗这类产品的受众有一定门槛,而追一个虚拟偶像,则是可以轻易做到的事。
不过总之,它们背后都有设定,都会面向社会采集数据,分析好恶,再定向制作与推送内容,收拢人心与金钱。
最近,饭圈正在整治,偶像塌房频现,到后来粉丝都有点麻木了,对底线的要求一再降低,甚至变成了只要不犯法就行。可惜即便如此,偶像失格也还总是难免,在金钱与名利面前,表里如一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相比而言,虚拟偶像“似乎”相对不太容易塌房。不管是视频平台还是经纪公司还是品牌,都在推出虚拟偶像,爱奇艺潮流虚拟偶像厂牌“RiCH BOOM”,不仅在爱奇艺许多综艺节目做过曝光,也与许多品牌做过合作;乐华打造的虚拟偶像女团“A-SOUL”,出道一个月推出的首单《Quiet》MV在全平台的播放量即达百万,目前五名成员的微博粉丝总数已超600万;屈臣氏推出“屈晨曦”、华硕推出“天选姬”……在它们背后,也是粉丝们真金白银的支持在撑着。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虚拟偶像核心产业规模为34.6亿元,同比增长70.3%,预计2021年将达62.2亿元;有八成参与调查的网民为虚拟偶像每月花费在1000元以内,37.6%的网民表示愿意花更多的钱支持虚拟偶像。
但虚拟偶像也只是不太容易塌房,并非完全不会塌房。因为在虚拟偶像的背后,通常都会配有“中之人”来设定操作,借助动作捕捉技术配合虚拟偶像的活动,更别说每个虚拟偶像都有所属的公司,而公司里都是人。事实上,虚拟偶像依然是由人主导的,内蕴有运营者本身的意图与能力。
喜欢虚拟偶像的人不少,因为虚拟偶像一样可以承接人的情感需求,粉丝的满腔爱意不会轻易受挫落空。最近“元宇宙”的概念也使得虚拟偶像行业有了更多的发展可能,在未来的全真互联网时代,在与真实世界平行的“元宇宙”里,虚拟偶像可能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孤独的碳基生物
而如果技术进步到达奇点,AI觉醒,如果产生完全自主的虚拟人,恐怕是有点可怕的,这番情景常常出现在科幻电影里。
在《银翼杀手》的设定里,有无抒情诗的能力,有无说笑话或者听懂笑话的能力,是确定何以为人的两个重大的辨别法则。不管是机器马、机器狗还是其他的智能机器,都会强调设备所具有的智能情感交互能力,交互再往上呢?
都是算法在背后,人在背后。算法早已无处不在,在机器狗的头部,在虚拟偶像的背后,还在手机里的app们里,尤其是在短视频app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截至今年6月,8.88亿人看短视频、6.38亿人看直播,短视频、直播正在成为全民新的娱乐方式。
在硅谷,高科技领域从业者很早便对屏幕上瘾和阻碍发育的风险有所警惕,不让自己的孩子过早使用这些设备。成人即便大脑不再发育,但注意力会被攥去,思维会被重塑。过去这些年来,算法在以指数级的增长;但人的智力,至少是大多数人的智力并不是。在越来越聪明的算法与机器的映衬下,人似乎没那么聪明了。
当然,技术的进步是好事。技术的进步释放了生产力,创造了很多,也满足了很多,譬如只想被宠物陪伴不想照料宠物的人,机器宠物的出现就很好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短视频也为许多人带去了即时性的快乐。更好的是游戏,对许多社恐患者或因为其它现实原因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的人而言,游戏如同一个避难所。技术越发达,游戏越逼近真实,对现实的逃离就越强烈,人也越快乐。
《动物之森》里,仿佛那些你我他一同在游戏里种的菜、看的鸟语花香都是真的,快乐十分真实。在时间与距离的阻碍前,技术让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接触可以瞬时实现。但这些虚拟的电子化的设备、人物与环境,某种程度上,也是另一种包围。
已经有不少人在尝试脱退互联网电子世界,他们卸载抖音快手,停用微信在内的消息通知,甚至试图归隐田园山林以寻求内心的平静,找回清醒的、自主运作的大脑。
是的,“如果一个东西是工具,它会忠诚地坐在那里,耐心的等待,如果一个东西不是工具,它就会在你身上有所求,引诱你、操纵你,想从你身上获利,我们已经走过了以工具为基础的技术环境,来到了致瘾和操纵为基础的技术环境。”在 Netflix 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里,曾经受益于技术发展的硅谷人士指出了技术如今所处在的境地。显然,技术在走的越来越远。
在工业革命早期,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马克思曾批判机器对人的异化:“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 从手机到各式各样的智能家居,全屋智能,设备智能,宠物智能,保姆智能,先是解放你的双手,再到陪伴你,之后便是包围你,之后……人会因此而退化吗?或者,身处智能机器的包围之中,被硅基生物所包围的你,偶尔是否会感到属于碳基生物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