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预计到2050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9%。
有需求就有市场,在年轻人赡养压力不断增加的当下,协助老年人生活的机器人应运而生。
台湾大学教授罗仁权表示,“养老陪护服务型机器人”可以解决老人养护问题,未来有着巨大的市场,甚至未来人们一谈到“老人照护”,就会想到陪护机器人产品。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机器人会在助老助残上大显身手,机器人产业如何为中国未来的养老提出解决方案至关重要。
从经济上来看,这似乎用不着过多的忧虑,借助科技的长足发展,全球经济多年来的增长为负担养老提供了基础。世界经济的发展表明,在过去300多年里,人类创造的财富总和,超过农耕时代的总量。目前,人类还在依靠科技的创新能力继续享受着工业革命的技术红利,这是工业革命的所维持的增长。
不过,在推动社会前进和人们获得创造性红利的因素中,技术只是其中之一,其他还有人口和资本。中国人口红利期已然过去,劳动力规模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当现代人的生育意愿低迷时,是无法强制人们生育的,并且因此会让社会的衰老加速加深。
即便大力培训照护人员,提高照护人员的待遇,由于观念的束缚,多数人也不愿意做这样一份工作。在传统观念中,这是伺候人,而且,照护老人的繁琐、技术、精力、体力和耐心,也并非一般人所能担当。
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依赖人类的另一种创新,智能机器人确实有发展空间,但如今半温不火的状态,不禁让人追问,机会在哪,如何破局?
机会在哪,如何破局?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的张文增教授曾表示,机器人养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而且未来市场必是海量的。目前养老服务机器人的一个困境是机器人跟手机的差别并不大,只是移动着的手机,但在发声交互方面的进步很大。但在养老的实际场景中,操作物体认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抓握能力尚需人遥控并且做复杂的编程,如果在这一方面能够再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研发出相关产品后,在养老机器人等细分市场将有迅速点燃市场的极大可能性。
尽管养老服务机器人已具雏形,前景广阔,但从现实的应用情况来看,养老服务机器人的使用似乎还有更大的改进空间。此前根据媒体报道,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2016年曾引进一批智能养老机器人,名叫“阿铁”。它们的任务是监护沉疴病人,与老人聊天,提示他们准时吃药,以及给老人的家人打视频电话,等等。
对于服务机器人的使用情况,杭州社会福利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机器人用得不多了,“阿铁”的使用范围仅限于提供一些娱乐功能,“唱唱歌什么的”,并表示中心与“阿铁”的生产商目前已经不再合作。“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个机器人和我们的工作流程衔接不是很紧密。”该工作人员说。
媒体曾上传过一段视频,视频中,老人略带口音地说:“阿铁,我非常喜欢你!”但“阿铁”的回答却是:“主人,请你说中国话。”业内专家表示,目前国内很多服务机器人产品自主性不高,技术含量还应再加强,语音识别技术的准确度与运算速度都要提高。
对于机器人照护老人,当然有争议,最重要的是,它们是否安全,是否在功能上能全面替代甚至超越子女和护工。这些问题都是机器人护理员需要解决的问题,但随着技术的改进,安全性和照护技术的可替代性都可以逐步得以解决。最重要的是,照护机器人是否可以在情感上替代人类,尤其是子女。
虽然看护机器人外表是冰冷的,没办法与人有情感交流,更没办法产生与子女相似的情感依托,但这或许也是机器人照护员的优势之一。在面临老年性失智,如口角流涎,以及体态出现种种老态和不堪时,或者咽不下饭食,排不出粪便,行动迟缓,情绪不稳,大哭大闹,并且随时会提出许多荒诞要求,即便是子女,也可能会崩溃,而机器人却不会。
但是,机器人也有很多的相对优点,例如不会计较人的不良情绪,也不会嫌弃老人的种种异常的生理状况,无论状况如何,它们还是能一如既往地照顾老人,不会生气和有情绪反应,更不会讨厌工作。这或许就是解决照护人口众多的中国未来无数老年人的重要方式,但未来是否能够接受,还是有待实践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