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伊始,中意宁波生态园管委会副主任、余姚经济开发区党工委潘帅轶书记致辞。潘书记指出,余姚机器人智谷小镇以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为重点,围绕机器人产业链进行布局,建设集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小镇,相继引进了30多家机器人企业。创新成果,关键是转化实践,高峰论坛搭建了探索机器人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平台,集聚大量智能化的要素,拓展机器人应用领域,实现机器产业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未来将提供最优的服务,创造最好的环境。
随后,浙江余姚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创业园陈展翼副主任介绍了余姚的机器人智谷小镇,陈主任以三个问题开场,指出了发展机器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用“四个小四个大”阐述了机器人小镇的发展--小镇生于大时代,小镇处于大环境,小镇长于大平台,小镇成于大梦想。
目前落地小镇的机器人项目70多个,机器人方面的专家超过了25名,引入了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宁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计量大学国家科技园,试图为整个开发建设储备高端的大脑,用最强大脑来引进最强的产业。同时已经组建了7个产业基金,总的资金量达到28亿元。将来在“4个更”上努力,实现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巨大梦想。
论坛的联席主席,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天使研究院院长、中关村智友科学家基金创始合伙人,雅瑞资本、真格基金、普华资本首席科技咨询顾问王田苗教授分享了题为《硬科技赛道价值创业的思考》的主旨报告。王教授讲到,科学家创业往往是从技术出发,去迭代产品,然后进行应用推广和寻找市场,但想象的市场也许不是真实的市场,所以科学家创业还必须好学和不断改变去转到主赛道,这是一个危险和艰难的过程,能否换一个思维,从赛道、技术门槛,再从团队产品的角度来入手?这就是我今天所讲的。
我们把创业企业划分为小巨人、单项冠军和平台性企业,做硬件,创业者要给自己定位。如果是纯科技,定位是引领者;如果是核心部件,就要成为细分领域的冠军;如果未来是平台,就应该成为一个具有广阔市场的平台公司,领军公司。
在制造业领域,大概市场格局是中国从2007年超过日本,从2011年超过美国,再过十年整个综合就可以超过美国。中国的就业人数的比例也是遥遥领先的,毛利第一,低端供应,所以中国这几发生的变化一是营销和互联网的变化,把客户找准,这才出现的京东、美团、阿里、腾讯等其他的企业,我们称之为消费互联网,可是消费互联网要拉过去的低端产业的时候,就只能靠核心的技术。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消费互联网把中国拉到一个平台上,现在中国要成为一个更大的平台,产业互联网要发展起来,包括机床、工程机械、3D打印,航空航天等等。硬科技来支撑新基建产业,硬科技是指卡脖子有形而且对产业有重要支撑的核心技术。
从赛道的角度理解:
1、芯片、工业软件、传感器、航空相关的基础和AI底层算法,核心部件,RV减速器部件差距大,意味着发展的时间比较长。
2、品牌龙头的突围,中国的政府、中国的市场和中国的工业体系让它很快抬头。
3、新亮点与复苏。包括新能源汽车,芯片,人工智能的管理,工业机器等。
从价值角度来理解,创新的时候要从技术层面来突破,强调技术的唯一性和独特性,而产业化要从二级市场的角度来出发。创业者千万不要选择多元化、非核心技术龙头的方向去创业,如果市场量是5亿到10亿,或者有竞争者赶超,就很不容易发展起来。所以强调技术的唯一性,要强调它能在一个行业产品的领军性和团队的好学迭代性,才能真正的实现硬科技的价值。
医疗机器人价值的分析,一是痛点,二是临床,三是收入的体量,四是收入的结构和壁垒,由此得出公式来度量医疗机器人的颠覆度,包括商业价值,商业价值是高频、容易标准化、有耗材,政策是国家允许列入收费目录,能够纳入医保,当然患者要受益,医生有价值。
把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陪护机器人,分服务的场景,临床产品的效果,竞争的周期,发展的形态罗列出来以后,突然感觉硬科技创业的起点、角度是不一样的。
团队在创业中至关重要,创始人学习的能力、跨越困难周期的能力、敬畏心、扬长避短、吸纳比自己优秀的合伙人、吸收投资人的建议和经验。此外,创业初心决定了在创业的各阶段的心里预期,创业的本质和价值的理解,能够帮助创始人在不同的阶段去判断和迭代,寻找更大的市场,突破更高的技术门槛。
我们特别强调创业者要理解三件事:
1、 技术和产品的痛点是什么?半年或者一年中需要达到的产品,这非常关键。
2、能否落地和商业化,创始人有什么缺点,是否能够整合Kaiyun官方网站app登录 的资源。
3、未来要到哪里去,是否有望成为头部、奋斗者。
硬科技的价值创业要从赛道、技术门槛、自身的团队这些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提高成功的概率,顺利融资,甚至为上市和并购提供基础。
清华视觉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邓志东教授带来了《人工智能技术前沿趋势展望》的报告。邓教授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
1、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人工智能我们是希望它像人一样,替代人去做事。
人工智能已经是第三次热潮了,最主要是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大数据智能,主要是接近于人类的视觉和听觉这两块,在产品里面,流程和服务里面特别需要替代的,这里面有很大能力的提升。
真正的对人工智能的关心是从2016年3月份AlphaGo开始的。
MuZero带来了完全自主学习,无师自通的棋类与游戏通用人工智能。24小时不知疲倦,计算的能力超过了人,这一块是可以利用的。
对抗性的神经网络,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训练的话可以产生图像、声音、3D的数据,这些照片都是计算机产生的,不是我们真正拍的人,但是和我们现实世界中的人是很像的。
新一代的神经网络,Transformer带来的GPT—3与AlphaFold2。
最近七八年深度学习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模型,都是卷积神经网络的发展。现在深度学习远远没有到天花板,还在不断的涌现出新的热点,比如说自动的机器学习,可以看到联邦学习,数据的隐私是可以得到保护的。还有自注意力的模型,这一块是一个新的发展,还有图卷积神经网络,自监督学习,对比学习,度量学习,还有小样本的,每一个学习只需要几个照片就可以了,我们人类有很多的东西是没有老师教你的,人工智能也在这些方面做。
2、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有很大的差距。
人工智能落地非常艰难,有长尾的问题,这个是人工智能很难解决的。另外要解决自主导航的精度,任何一个环境中都要有正负十厘米的自主导航精度,这是一个技术的难题,现在的方法是把数据搞成10万公里。还有增加1000+的算力,还有使怎么样处理边缘事件,如何处理对抗性事件,还有很多的难点。
我们看到落地中对数据的要求是非常高,尤其是长尾的效应。算力的增加,1000T还不够,算力增长也不是无止境的。
人工智能能完成人类的工作吗?我们要降本增效,替换人,尤其在人各种各样的工位中需要视觉、听觉的工作,但是相对于人,现在的生物学的算法有很多的问题,能够听清楚,听不懂,看不懂,它没有认知理解的能力,缺乏知识推理的能力,不能有效的利用常识、经验、技巧,缺乏严重性、可靠性、可信性与鲁棒性,已成为人工智能难于落地的关键。
3、探索未来,人工智能是往何处去?
人工智能发展的趋势,从根本上解决长尾问题,可能要需要以数据智能作为起点,从认知智能的视角,通过结合语义知识,逻辑与规则,实现第三代人工智能的突破。
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在虚拟空间进行基于深度强化的学习的决策,规划与控制策略的高效自主学习,并实现最优策略的虚拟、实迁移。
发展人工智能平台技术,商业化部署超大规模的预训练模型,中小微企业通过结合行业数据进行小样本学习或微调,即可快速获得AI应用能力。
另外是加快人工智能的公共基础的设施,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继续发展人工智能芯片,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开源代码的框架等等。
根本的解决之道从感知智能到认知智能,发展带三代表人工智能,可以有效利用经验与技巧,具有常识、记忆、技巧和推理能力。从能够听懂、看懂、基于语义知识学习,可理解性,从而进行安全、可靠与可解释的具有语义的决策。
从前沿的技术,比如说怎么样做可靠的检测,分割和识别,用大数据感知智能与图模型结合起来,用无监督的方法,知识学习的方法,知识推理的方法,有很多的途径,现在的市场也是在不断的往前发展。还有发展人工智能的通用平台技术,依靠大模型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