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第一台用于医疗手术的
机器人诞生;2000年,FDA批准了达芬奇(DaVinci,Intuitive Surgical直觉外科))机器人手术系统成为里程碑事件;康复机器人第一次商业化
应用是1987年,里程碑事件是2013年cyberdyne HAL的外骨骼机器人获得安全证书。
进入2016年,医疗机器人发展进入快车道,主要是两个特别重要的事件:一个是AlphaGo横空出世,打败围棋冠军李世石,战胜“围棋天才”柯洁,这个事件很能说明机器人脑袋的“思考”能力。DeepMind的概念风靡全球,瞬间变成创业热点,刮起投资热潮;另外一个是波士顿的Atlas机器人惊艳的后空翻,这个动作难度系数很大,说明关于感应、感知、目标识别、材料等方面,技术出现了重大突破。
今天我们看到的医疗机器人创业项目,大多数属于要么像AlphaGo一样能“文”,人工智能属于这一类;要么能“武“,如IVD自动化流水线、达芬奇机器人或外骨骼机器人等。少部分有点AlphaGo+Atlas组合的意思,技术难度较大。
医疗领域相对来说是个传统、保守的行业,受各种各样法规的监管。医疗机器人的发展主要驱动因素是技术,但是医疗机器人的商业化离不开需求的土壤。第一是人口老龄化,人老病多,疾病、慢性病、残疾的人数在增加,全球60岁及以上老人将以56%的速率增长,医疗健康的压力非常大;第二是医护人员严重不足;第三是高质量医疗的需求在增长;第四是应对灾难的需要。
医疗机器人领域绕不开达芬奇机器人,它是手术机器人中的代表。从技术上来说,手术机器人属于医疗机器人的塔尖部分,难度高,风险大,开发周期长;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可以20倍放大手术视野、7个维度精准操控、进行1厘米微创手术。从临床使用来看,达芬奇机器人的手术出血少、恢复快,术后存活率和康复率高。自2000年FDA批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以来,截至2019年全球达芬奇机器人安装量已达5582台,累计参与手术达到720万台。
从财务角度来看,Intuitive Surgical 在2000年于纳斯达克上市,其股价从最初的6.02美元,上涨至574.59美元 (2020年6月1日股价),涨幅达9445%,年复合增长约26%。可以说,开了挂的Intuitive Surgical公司就像兴奋剂一样,激励着很多医疗机器人方向的创业者,这也是今天国内医疗机器人兴起繁荣的原因之一。
医疗机器人的细分及投资选择思考
医疗机器人主要职能是医疗或是辅助医疗,这里的医疗既指治疗,也包含诊断;从法规监管的角度来说,很容易看出难度的不同,涉及治疗最难,其次是辅助治疗、诊断和辅助诊断相对容易,拿证也会比较快。
医疗机器人大致有如下的细分:
手术机器人无疑是医疗机器人中的皇冠,手术这个活跟艺术有点相似,但凡上手术台,多数是大病,评价指标繁多: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损伤少(微创)、愈合好、并发症低、费用低等,满足这么多条件,可见是个艺术的事情。这些指标的提升无止境,比如手术时间短,怎么才叫短?十年前可能一个小时就算短了,今天二十分钟也还是觉得长,从患者的角度,只要是手术,躺一分钟也觉得长。
其次是对医生的要求高,培养一个合格的手术医生就不容易,高水平的手术医生,那就是稀缺资源。而且这活还面临单调、枯燥、重复性高、风险大、高度紧张、容易疲劳等特性,手术太多,医生不够用,这都是非常需要手术机器人的地方。
第三,手术的过程复杂,毕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病人,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带有很多经验的判断,手术过程的信息化,目前也还没完全具备,就更别提智能化的事情了。所以即便是达芬奇机器人,也还是辅助手术机器人这个范畴,真正意义上的手术机器人还没有。
根据临床的应用方向的不同,大概会有神外、骨科、血管介入、腹腔等细分。从应用方向上来看,最复杂的要算腹腔镜机器人;危险系数高的是血管介入和神外,像埃隆-马斯克通过神外机器人植入脑机接口芯片,勇气值得佩服;精准度要求高的是神外和骨科机器人;综合而言,骨科机器人相对要低一点,也是国产机器人的突破方向,天智航算是国内骨科机器人领域的龙头,已经成功在科创板上市。
康复机器人,不像手术机器人那么紧张,不是动不动就要命的问题。康复产业的兴起更多是国家政策的引导,要解决老龄化的问题,但是落地层面是康复患者支付的水平问题。康复患者群体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失能,一个是失智。相比较解决失智问题,比解决失能问题更重要,更紧急,也是这个原因,这是创业热点,解决痴呆、阿兹海默病、帕金森等项目的非常多。
康复机器人商业化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支付能力,康复的患者往往支付能力不足,有的创业者在这个地方炫“技“,其实是错位了的。以外骨骼机器人为例,让一个完全瘫痪的人完全站立起来,真是让人惊叹!但是其价格让已经站立起来的人又“瘫倒”。那如果降低成本呢?可能会带来极大的二次损伤风险,这是康复最忌讳的事情,变得左右为难。有兴趣可以研究Rewalk、Ekso Bionics以及Cyberdyn公司的发展现状及未来预期。
未来老龄化,康复面临技师和护理人员完全不够用的情况,所以辅助技师和辅助护理人员的机器人,提高看护的效率,应该会有不错的前景。
辅助机器人,这里重点说一下辅助诊断,别称是人工智能。诊断这块蛋糕,主要集中在三个部分,影像、IVD和病理,这是医院商业化最成功的部分,创业赛道也非常拥挤。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诊断的商业化比手术来得容易,CT/DR/MRI/超声等这些影像设备都是医院的收入来源;IVD的商业化前景更可观;病理稍微难一点,但其对于确诊又是不可或缺的。第二,辅助诊断是AlphaGo应用最接近,最相通的领域,信息化程度高,适合深度学习,理论上来说,影像确实是人工智能的绝佳突破口。第三,因为不涉及治疗,安全风险低,多数是二类医疗器械产品,而且“Atlas”部分可要可不要,难度适中。
人工智能的项目很火,起步高大上,估值很高,有人会错认为这就是成功。估值不是企业成功的标志,资本能载舟亦能覆舟。人工智能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变现困难,医疗里面的费用支付是患者,医疗人工智能是协助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服务,人工智能要变现的话,必然会加重患者的费用支付,这与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需求发生矛盾,所以医疗人工智能首要面对的就是支付意愿问题。
或许,精准医疗+人工智能,或者全自动设备或流水线+人工智能会是不错的解决方案。
服务机器人,这个跟传统的其他领域并没有太大区别,不展开讨论。
总结起来,医疗机器人根据分类的不同,创业难度各异,门槛高的,竞争少,蓝海市场,常常是“产品未卖身先死”;门槛低的,竞争激烈,红海拼杀,常常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成功是小概率事件,不仅仅是硬功夫的累积,还要有那么一点点运气。
医疗机器人的5个投资风险
创业的风险是从做选择题开始的。
跟所有的创业项目一样,首先回答“客户是谁?”“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同一个医疗机器人产品,对不同的团队来说,风险是不同的;同样,同一个团队,选择干不同的医疗机器人产品,风险也是不同的。所以,对创业团队来说,选择很重要。
合创资本一直在医疗机器人赛道,专注于医疗机器人的早期投资(天使和A轮),这个阶段的医疗机器人投资风险主要有:
第一,技术门槛太高,产品定义没有得到充分验证就上马,尤其是选择手术机器人的团队,多数背景豪华,技术积累在国外或是研究院完成,验证技术的成本比较高,不得不在起步就融资天使轮;
第二,周期长,时间是最大的风险;周期长,往往意味着开发周期长,注册周期长,营销周期长。有的时间可以自己把控,有的时间则根本把控不了。担心特别多,担心开发不出来,担心注册证拿不到,担心卖不好;
第三,烧钱多;机器人的开发周期长也同时意味着特别烧钱,一轮一轮的融资就像跑接力赛一样,现金流是企业的血脉,每一轮融资都是一次生死;
第四,商业模式不清晰;产品做出来,质量好,价格低就一定能大卖,有这个观点的人很多,也因此选择性的逃避对产品上市后商业模式的考虑。康复类产品,面临这种问题的比较多。这种项目往往考验的不是在产品上市前,而是在上市后;
第五,时机;任何一个市场机会都有窗口期,领先太多的项目往往不容易被看明白,也得不到论证,而落后太多的项目在市场上就没机会了,因此领先半步最好,但是最难把握。
“无限风光在险峰”,靓丽的风景总是与风险并存,看到风险的同时也要看到克服风险所带来的巨大社会价值。合创资本专注于中早期的风险投资,助力早期的企业识别风险、控制风险。我们坚定不移的看好医疗机器人的方向,坚信未来中国的达芬奇一定会出现,就在这个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