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高科技救助设备首次亮相,上演多种“花式”救助
救援机器人
能在船舶无法靠近的区域,一次性把多名落水者牵引回船
遥控加热救生板
不仅能载人“水上飞”,其自身还有加热功能,防止落水者失温
“河豚-ROV”水下机器人
可替代潜水员快速潜入水下倒扣船体,用摄像头搜寻被困人员
我市海上搜救综合演练昨日在五通码头附近海域举行。
“河豚-ROV”水下
机器人亮相演练现场。
厦门网讯 (文/厦门日报记者 徐景明 通讯员 罗盈 唐国胜 图/记者王协云) 昨日上午,包括厦门海事局、厦门港口管理局在内的14家单位的16艘船艇、1架救助直升机在厦门港五通码头附近水域集结,开展今年我市规模最大的海上搜救综合演练。此次演练一次性检验海上、空中和航运企业三方应急预案,一些高科技救助设备首次亮相。
昨日的演练中,仅人员落水,各单位就演练了多次,可谓“花式”救助:用拉网把人“捞”起来、用救援机器人把人“牵”回来、用遥控加热救生板把人“载”回来,用直升机把人“吊”起来,甚至还出动救援艇在海面上画“O”形、利用离心力压低船舷,顺势把落水者“转”到船上……
“演练这么多种方式,就是为了应对可能面临的各种情况。”厦门海事局相关负责人说,海上搜救可能面临各种恶劣天气,大风、大浪、雾雨、暗礁……每一次搜救遇到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救助的方式“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比如,救援机器人能在船舶无法靠近的区域,一次性把多名落水者牵引回船;遥控加热救生板不仅能载人“水上飞”,其自身还有加热功能,防止落水者失温。现场还展示了首次亮相的“河豚-ROV”水下机器人,其外表方头方脑,可替代潜水员快速潜入水下倒扣船体,用摄像头搜寻被困人员,不仅效率更高,而且让搜救工作更安全。
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四名博士也加入此次演练,他们利用计算机搜救漂流模型,模拟落水者在风向、洋流的影响下会往哪个方向漂——这对搜救工作意义重大,因为在茫茫大海上寻找落水者,时间要素特别关键。
除了救人,参与演练的还有一艘海上起吊船,这艘船来自在建的厦门第二东通道工程。“厦门港内目前的起吊船能力在700吨至4000吨,能够快速将倒扣或者沉没的船舶吊起,这次演练也验证此类救助方案的可行性。”相关负责人说。
此次演练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结合“安全生产月”主题开展的一次海上综合大练兵,为我市港航经济发展筑牢海上安全防线。